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5,(Z1)
人决定着期刊的一切文/陈德宝报刊是特殊的商品。人──生产商品,也消费商品、需要商品.从“需要原则”来论证,埃斯库罗斯说得好:“需要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我们是否倾听到这“需要”的呼声?我们在生产“垃圾”,还是在制造“商品”?我们,作为“商品”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2.
品牌是指具有较好的质量和一定的品位与特性,并冠以专有名称,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信誉度的特定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图书,其品牌也具有一般商品品牌的概念要素:有专有名称(如“布老虎丛书”),具有较好的质量,一定的品位与特性,在图书市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能够给出版社带来效益。根据图书出版的特殊情况,图书品牌包含了如下几层意义:(1)出书特色,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外语读物。  相似文献   

3.
试论图书品牌及其形象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图书品牌的定义及对读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所谓品牌,就是生产经营者对自己生产的商品设定的名称或符号,其目的是使这种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东西加以区别。就书业而言,图书品牌则是指书业企业为识别企业图书商品,以期将本企业图书商品与同行企业的图书商品区别开来所确定的图书名称或符号。例如,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红罂粟”丛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的“SST学霸”等都是典型的图书品牌。从广义上讲,出版社本身也就是图书的品牌,如我国的一些知名出版社“商务”、“中华”、“三联”等本身就是知名…  相似文献   

4.
公休日,电视相伴,眼前难得地一闪亮——中央台二套节目的《商务电视》栏目推出一组关乎影坛视苑文艺圈走势的“行情报告”!初而诧异:经济频道怎么抢了文艺频道的话题?继之喝彩:艺术成果一旦进入市场流通,便是商品,充其量冠之“特殊的精神产品”既为商品便要掌握数量、质量、价位、卖点、供求走势之类的行情,莫能其外。怎么不可由“商务电视”涵盖?正因为过去受计划经济模式之有的思维定式剥离了文艺成果的商品属性,导致“大锅饭”泛滥成灾,至今文艺团体的体制改革还举步维艰;实在需要这类“精神产品亦商品”的思维反拨,大大有…  相似文献   

5.
“特殊商品”论──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对话杨思迅甲:老乙,我看你一篇文章谈到大众传媒要有市场观念,其中“新闻是商品”这个论点大概站不住。我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两篇文章都不同意新闻是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等同于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  相似文献   

6.
或许,人们相信这样一些事实: 没东西或少东西,曾经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尖锐的矛盾。从1952年到1978年,虽然吃、穿、用等商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递增6%左右,但是商品短缺和单调一直困扰着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需求。到1988年,我国社会商品购买力达到8700亿元,为1978年的5.4倍。需求的“爆炸”带动了商品的“爆炸”!令人惊喜的是,商品的种类、花色大大增多了。而对这种急剧变化的新形势,一位经济学者曾总结说,我国经济此阶段正由“生产供给型”向“消费引导型”转变。而对众多消费者来说,东西少的时候,“抢”东西;东西多的时候,“挑”东西。由此看来,质量问题的突出,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使国人们明白:质量问题,既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又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因此,树立我们抓质量的信心和决心,激起全民族的质量意识是当务之急。“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7.
从治本入手提高出版物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治本入手提高出版物质量蔡克难图书这一出版物的主要形式,一度曾被视作标准用语的天然范例而经常被引作语言“衡器”,如今却正在因其层出不穷的错谬疏漏而丧失它的语言权威性。应该认识到,出版物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其质量水平低劣所产生的危害,与一般商品的质次伪劣...  相似文献   

8.
图书商品特殊性琐谈福建人民出版社刘进社历经数年争论,“图书是商品”终于在出版界得到认可。这当然是件好事。不过,问题还没有结束,“图书是特殊商品”、“图书商品的特殊性”两个论题还没有从理论上彻底澄清。就前者而言,笔者同意张立同志的观点。强调“图书是特殊...  相似文献   

9.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商品价值是从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这正如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中物体问相互作用的表现,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价值”也是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抽象。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具体“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秋雨     
世人多赞美春风、夏露、冬雪,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上也随处可见它们的名字,什么“春风电扇”、“夏露香水”、“雪花冰箱”等等。然而,我却对秋雨别有一番好感。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我国新闻界,有人把新闻说成是商品,提倡“新闻商品化”。既然新闻是商品,要“商品化”,那么,新闻自然就可以买卖,“有偿新闻”则应运而生。可以说,“新闻商品化”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根据。提出“新闻是商品”的人的理论根据是:报纸有商品性,是商品,邪么,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必然也有商品性,也是商品。关于报纸有商品性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认识和实  相似文献   

12.
现在全国都在谈“中国质量万里行”。满腹委屈的消费者、埋怨质量差的人、为民族素质担心的人,都暗暗高兴,甚至把“万里行”看作“佐罗”,专为消费者打抱不平,那些平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人,也似乎感到头上悬着“一把刀”,闹不准啥时候掉下来,胆子在肚里变得只有针尖那么大。“万里行”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它让人兴奋、振作,也让人担忧、恐惧。  相似文献   

13.
一、“品牌”思维:媒体竞争的必备要素 从商品营销的角度看.品牌代表的是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是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和可信度,是产品品质优秀、服务优良的一种象征.是对客户的一种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表现。消费者购买一个品牌的商品或接受一个品牌服务项目,他不只是关心商品具有什么功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商品的个性.在消费心理学的原理就是“自我观念理论”。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就是说,报纸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有其特殊属性。作为“一般产品”,都市类报纸占领市场也是有它的特点的。产品靠质量、价格、服务三要素立足市场,但报纸的价格本来就很低了,纸张的费用占大头,又是刚性支出,价格要素在竞争中有作用,但所占比重不大,也不能持久使用,它不像大宗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内部管理可以大量压缩成本支持价格竞争;服务对报纸来讲,主要是发行上的便利,报纸本身不需要维护、保养、跟踪服务,它只有一天的寿命,使用方法就是阅读。所以,作为产品来看,质量、价格、服务竞争三要素,报…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1994,(3)
新闻界也要打假编者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屡打不止,坑苦了广大消费者。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假党员案”、“假兵案”、“假公安案”。现在,这股假风正日渐向新闻界侵袭,新闻的真实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前些年,湖南某报刊发了一条“人肉包子”假新闻,四川某报刊...  相似文献   

16.
《信息系统工程》2006,(12):80-80
商品软件是指把软件视为一种“商品”,从它的使用中换取“钱”。因此,它的英文译文应该是“Commercial Software”(简称CS)。根据Wikipedia上的定义.商品软件(CS)是指为营利目的而出售的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17.
任健 《新闻记者》2000,(9):48-49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和报业 的市场化运行,行业报道面临着更加尖锐激烈的竞争局面。报纸既为特殊商品(很多报社已明确发行部为“销售部门”),便出现了供需问题。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没有市场消费需求,便失去生存的可能。读者订阅报纸就是一种消费。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指令性订阅指标被取消了;有些公费办的免费赠阅报纸现在也必须自负盈亏,靠一定的发行量维系生存的许可。而原来的读者现在有了选择权,是否愿意从有限的书报费中拿出一份来订阅行业报,其实质是对行业办报质量的严峻考验,跨进“市场”门槛后,有些原来感觉良好而当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报业已被列入第三产业,报纸的商品属性开始逐渐显现。而与此同时,报业体制也开始由“机关报”向企业型转化,各报社必须在市场竞争中“自负盈亏”,报纸的经营与市场对接后最大的转变便出现在广告、发行和多种经营等方面。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对报纸来说,发行具有三重意义,其一就是实现报纸的传播功能;其二就是质量报纸的传播效能;其三就是获得报纸的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19.
浅谈书籍艺术的“书卷气”和“广告味”刘苏斌随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的文化和商品属性也就体现得更为突出,书籍的形象特征和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为此,关于书籍艺术的“书卷气”和“广告味”就成了学术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书籍艺术...  相似文献   

20.
从“饭票新闻”到“支票新闻”,“钱指挥新闻”犹如毒蛇游徙,吞噬着新闻职业道德的健康机体。 一、悄然出洞扰中华 1983年7月13日,上海《文汇报》在四版开辟了个新栏目《商品广告》,以小半版篇幅刊登商品求购类信息。这个新栏目的发刊说明表示:“本报新辟这个专栏, 作为改革商品广告宣传的一种新尝试。 欢迎各地厂矿企业提供类似的商品介绍 广告稿。”这个栏目,既有商品信息,又有 商品使用知识,宣传形式新鲜可信,被称 为“广告新闻”。在这个专栏刊登消息的 厂家根据版面的面积大小,适量交纳版 面费,而版面费作为编辑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