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楷模”?“楷模”原指两种树木——楷树和模树。楷树又名黄连树。相传此树最早生长在孔子的墓旁,楷树参天,叶茂枝繁,红果累累。长势端庄,巍然屹立,充满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3.
人们有时用“无立锥之地”来形容处境艰难,你知道它是如何来的吗?据记载,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宫廷艺人叫优孟,他能歌善舞,深受国王宠。优孟与宰相孙叔敖是好朋友。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只能靠卖柴度日,连个住处都没有。一次,孙叔敖的子在路上碰到了优孟,将自己的境况告诉了优孟。优孟说一定帮他想点办法。优孟回家以后,就刻意模仿孙叔敖的声音、笑貌、动作,慢慢地就学得很像。一天,楚庄王请客,优孟就穿上孙叔敖的衣服装扮成孙叔敖前去献酒。楚庄见了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活了,就对他说:“你还来做宰相吧。”优孟说:这件事我还得回家跟我的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般报刊,对各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往往称为“内阁”。不管是首相制或者是总理制,当它们组成政府部门的核心时,总称之为“组阁”。为什么要译成“内阁”?内阁这个词有什么出典呢?笔者略作考察,试言其始末。  相似文献   

5.
"忐忑"一词,大家都不陌生,用来形容心神不定,最常用的词是"忐忑不安"。这个词的写法,让人很容易就能望文生义。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这个词源自古希腊神话:腓尼基国王Tantalos是宙斯神的儿子,因泄露天机且又得罪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而被其父罚站于齐下巴深的水里,头顶悬有结满果实的树枝。但当他  相似文献   

6.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会吸引成千上方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杏林”,大家都知道它代表祖国医学。为了表示自己行医清廉,行医者中称自己为“杏林巾人”的大有人在,用“杏林”、“杏苑”作书房和诊所的别称和雅号也不少。医药界的一些团体和杂志刊物,喜欢选用“杏林”命名。“杏林高手”、“誉满杏林”、“杏林春暖”或“杏林春满”等词语,已经成为人们感谢、  相似文献   

8.
<正>搬家是件吉庆事。中国人历来有"择吉搬迁"的习惯,并把搬家誉为"乔迁"。"乔迁"这个词儿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高大的树木。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的确是令人心花怒放的快事,难怪亲友也为之高兴、祝贺。后人遂以"乔迁"或"迁乔"贺人迁居,或官职上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在过生日时,往往都爱吃面条,并称之为“长寿面”。那么,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西汉时,汉武帝与文武百官闲聊时说:“相书上讲,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寿。”这时,侍中东方朔就“噗  相似文献   

10.
11.
绝句最早出现在我国六朝时期,当时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眺等人常在一起吟诗。他们其中一人先作四句,另一个也作四句续之,蝉联成篇。若一人作过,下面再无人续作,前面的这四句就称为绝句(或断句)。从此,绝句便载入史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第一个教师节源于葡萄牙。1890年5月18日,葡萄牙亚科莫布大学毕业生纷纷向教师敬献彩带,教师也在彩带上给学生签名留念。我国的教师节,随着历史时期的演变而演变。  相似文献   

13.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若说起被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还有如下一段神奇的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期间,一次游览莱州的云峰山时,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时辰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中.茅屋主人是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儒雅老翁,屋中还陈列一方石质细腻、镂刻精良的桌子般大小的砚台.翌日晨,老翁请郑板桥题字,并声称要刻于砚背.  相似文献   

15.
<正>【释义】十分恭敬,很有礼貌。【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成语故事】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褒姒一向不爱笑,周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儿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  相似文献   

17.
“大雁塔”的由来有二:其一,因塔底雁形而得名。其二,僧人吃三净。食雁、鹿、犊二种肉。  相似文献   

18.
“$”的由来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用$作为本国货币的简写符号,只不过一般在其前面加上本国国名的缩写,如美元为US$,港元为HK$。那么,$的由来是怎样的呢?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银币,名为比索。比索的一面是皇冠和王徽,即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就是西方  相似文献   

19.
无论盗的是什么,骗的都是自己。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