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享受价值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所谓的教育价值,便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客体能满足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主体特定需要的关系,其实质是价值主体在感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作用、意义、地位、影响的过程中,与价值客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包括正价值、负价值和无价值。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思想教育,其行为事实是实然的,教育目标是应然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便应该如何行为,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体现价值的过程逻辑,也即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3.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在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4.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6.
价值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世界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仅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而且还有价值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的对象,还是人,单方面来看,都不能构成价值关系.但是,价值又确实同对象(物)、同人有关系,因为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的性质及其大小,既决定于对象及其属性,又取决于主体的特点,依赖于主体的需要.贝多  相似文献   

7.
教材评价的本质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材评价是对教材一定价值关系的可能后果的预见和推断 ,教材评价的本质是评价主体对教材价值的判断过程。教材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它存在着两对主客体关系 :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的关系 ,评价客体与评价主体的关系。从价值维度对教材评价的功能进行定位 ,教材评价有满足社会、学生发展需要的外在职能 ,以及满足教材评价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在职能  相似文献   

8.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9.
教育价值是教育的主体一人与社会的需要和客体一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 是对教育价值的意识反映。本从构成教育价值关系的要素及其特征出发,归纳了教育价值观的四个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价值观,并试图探讨在当今时代,我国所应持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是主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中,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而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为主体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即主体活动的对象。〔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是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尽管他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体现自身…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有三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卢、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一方面要反对把社会主体当作唯一的主体,否定个体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承认个体主体,否定社会主体。构成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客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客体的特征有三卢、,第一,对象性。对象性是构成客体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客观性。客观性是客体的基本属性。第三,系统性。客体系统又有四种形式,即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这四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是实践关系。第二,是价值关系。第三,是认识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其他两种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属于主客体之间深层关系的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与价值评价,从更深层意义上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科学的价值与价值评价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是近些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再作一番探讨.一、何谓人的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见“价值”的构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客体本身带有的可以为人所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实际需要,这是事物具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并同主体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实际关系,才能形成实在的价值.可见主客体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效益关系等.而价值关系是指效益关系,所谓效益关系就是客体以它自身的结构、属性、特征包括运动规律,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被客体所满足的程度、状态.主体的需要首先是物质性的,同时也包括精神的,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如图书、出版物、电影、电视等.  相似文献   

14.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高校档案价值亦是如此。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即高校档案价值和高校档案的价值,它是存在性价值和获得性价值的统一。存在性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获得性价值的实现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所以,高校档案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高校档案价值亦是如此。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即高校档案价值和高校档案的价值,它是存在性价值和获得性价值的统一。存在性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获得性价值的实现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所以,高校档案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经济社会,广告主体与客体之间,广告主体、客体与政府之间都存在着种种博弈关系。但由于受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限制,我国广告主体和客体都不十分成熟,在博弈矩阵的策略选择上也难以达到共赢的目标,因此,政府作为监管者介入博弈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也是我国广告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教师评价是教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存在着两对主客体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关系。从价值维度对教师评价的功能进行定位,教师评价具有促进教学效能、教师管理方面的外在的附属性职能以及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本体性职能。  相似文献   

18.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教师评价是教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存在着两对主客体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关系.从价值维度对教师评价的功能进行定位,教师评价具有促进教学效能、教师管理方面的外在的附属性职能以及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本体性职能.  相似文献   

20.
生态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对教育价值观的普遍认识价值观即价值取向。它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也就是主体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1]据此认为,教育价值观即是人对于教育活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关系,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在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部分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