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袁思远 《文教资料》2013,(32):105-108
新生代导演娄烨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他的作品题材几乎都以爱情为主线,青春为载体,风格鲜明,但最为突出的是,他的电影中饱含了人性对自由的追求这一主题。本文通过探讨娄烨多部作品,主要分析电影中自由主义精神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从2012年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走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制作”、“名导演”、“巨投资”、“星演员”的电影阵容作品见少,且口碑平平。相对而言的这几部“小成本”、“新导演”的作品则更为出彩。如,2012年底上档的由徐铮执导的《人再囿途之泰固》就开了头彩,成就了低成本赢得高票房的神话。紧随其后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作品更是这一神话的续写。本文拟重点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新电影时期电影中社会意识杂糅的电影表达,小成本电影在逐渐摈弃单一题材的类型化进程中,对社会复杂现象和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归属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娄烨电影的创作。《推拿》既整体描绘了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盲人推拿师的群像,又凸显了特异个体的情感诉求。影片没有把盲人仅设定为存在视力障碍的特殊群体,而是透过他们与健全人同样富饶的情感世界,试图在"正常人"盘踞的主流社会和盲人用沉默坚守的灰色地带间架构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这也体现了娄烨对郁达夫看重个体命运和价值的创作态度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爱情比生命凄美--评娄烨的电影作品《苏州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的故事千古传唱,但现代社会尤其都市人的爱情似乎只是一种奢望、娄烨的电影作品《苏州河》以四个年青人的生命和爱情纠不可分的故事,低吟浅咏出一曲凄美的人生之歌,并且:爱情比生命更显凄美、  相似文献   

6.
叶锋 《文教资料》2013,(29):107-109
近年。华语市场不断涌现出一批无论是在商业票房还是艺术价值上都有所建树的电影作品。这类作品囚其投资小、宣传少、制作阵容不为观众熟知等方面特点而区别于国产商业大片,却在面世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故被称之为华语“黑马电影”。面对“黑马电影”强劲的市场冲击力,中国电影在反思国产大片的种种不足的同时,也应深入探析“黑马电影”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即从电影叙事的角度,对华语“黑马电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在各种力量间寻求平衡的艺术。以电影《黄土地》为个案,从剧本对原作的改编、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发现“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气质,同时探讨电影在表层、潜层和深层思想表达中的多义与悖论,从而说明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在电影作品中电影配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电影配乐不仅仅只是出现在电影作品的主题曲或者片尾曲,更是在电影情节中为了烘托电影的气氛,使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进入到角色中去,电影配乐能够将一部电影的魅力散发到极致。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快,对电影配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电影配乐在电影产生的作用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电影配乐在电影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票房大获全胜。这部充满中国元素的电影似乎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粹,而实质上只是一个载有对东方异域想像的商业电影,影片在对东方思想的理解中不可避免地渗透了西方思想。本文将从意义构建、概念凝练、儒家思想等方面对该片进行文本解读,并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构其“中国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特吕弗和阿斯特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响中国改编电影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电影评论界开始更加关注导演的改编影片的艺术个性表达以及艺术技巧创新,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拍摄的许多作品中也能发现作者电影的特征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也推动了作者电影理论对中国导演的巨大影响力,本文从其改编影片赵氏孤儿为切入结合陈凯歌其他作品来研究其对作者电影探索。  相似文献   

12.
当世界电影跨过了它一百年盛典的时候,中国电影也迎来了九十年纪念。按通常的说法,中国电影已经先后产生了五代各具特色的导演和作品。中国的第一代电影肇始于拍摄京剧“折子戏”《定军山》,那是默片时代;第二代即是从1930年《歌女红牡丹》开始的有声电影;第三代则是指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开始这十七年的电影。这三代前辈在筚路褴褛的开创性事业中,为中国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语高考的两项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为了帮助师生进行复习,在此,谈谈我对这两个考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陈凯歌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位“忧国忧民的电影人”,在陈凯歌的一系列电影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社会问题、人的生存境遇及命运的深切关怀,特别是通过电影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为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和一种超越种族和语种的人类叙事,天生就是人类意识最好的表达工具。本文试从科幻电影、战争电影、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电影三个层面介绍当代电影中与文学创作一脉相承而又独具特色的“人类意识”的表现,并指出中国电影在“地球村时代”弥补创作中“人类意识”的缺失、拓宽视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语文高考的两项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为了帮助师生进行复习,在此,谈谈我对这两个考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课程中引入电影资源,创设教材文本与电影视听文本对照研习的教学情境,运用电影资源补充小说文本空白、提供背景知识、历史场景、人物及物象特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进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张艺谋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五代电影共同的美学风格.《紫蝴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2003年,由娄烨执导,刘烨、章子怡、李冰冰等主演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娄烨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六代电影美学风格的重要向度.第五代电影试图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偏向宏大叙事,电影借助视听效果、情境氛围、剧情人物等体现鲜明的民族历史性,象征寓意性强烈.第六代电影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怀疑态度,表现在视听上的反讽性、碎片化的叙事、虚无感的人物形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视觉文化与教学资源 1.视觉文化走进学校成为必然 较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尔拉兹,他于1913年在他的《电影美学》中使用了“视觉文化”这个名词。其含义是“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许多学者也对此概念进行了探讨,如:本雅明对机械复制a寸代电影的讨论,麦克卢汉对视听文化的见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