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姓名和人称代词构成同位短语可以有两种形式:“姓名+人称代词”式和“人称代词+姓名”式。两者的区别是:“姓名+人称代词”式只起一般的指称作用,语用上除具有同位短语共有的复说强调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舒缓语气作用;“人称代词+姓名”式除了具有一般的指称作用和复说强调功能外,在语用上还具有指别性的强调突出作用。因此,“姓名+人称代词”式在言语交际中较少被人使用,接受度较弱;“人称代词+姓名”式在言语交际中较多被人使用,接受度较强。  相似文献   

2.
<茶馆>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很有特色,从特定的言语环境看第二人称代词"你"与"您"的使用,发现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使用受特定的言语环境的影响;从社交语境的角度看第二人称代词"你"与"您"的使用及其语用意义,可以看出<茶馆>中第二人称代词"你"与"您"存在语用指称区别、领域指称变异和语用变异.  相似文献   

3.
表达主体,即会话中话语的发出者,在交际中会选择使用多种语言形式来指称自己,这称为自我指称。本文从人称代词、名词短语、语法结构等指称形式入手,力求对现代汉语中的自我指称及其语用功能作系统地说明。  相似文献   

4.
话语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话语交际中,人称代词起指称作用时具有特指,泛指,照应功能;语用上,人称代词的变异或错位表示不同的语用意图;修辞上,人称代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交际关系的疏密并能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有标记的复指短语中,指示代词"这"和"那"、助词"等"、数量词都能充当复指标记。决定复指标记隐现的是"指称接近原则",但语体、音节、语用等也是一定的影响因素。复指标记在短语中主要起连接、标明、转化和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你)看看人家(X)”构式主要是对被指称者“人家(X)”的赞赏,其构式义的浮现依赖于X的准入条件、背景语境以及人称代词“人家”的隐含态度.它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在语篇中所起的语用功能主要是焦点功能和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越南留学生的语用偏误入手,对汉越人称代词进行对比,越南语的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虽有对应项目,但在感情色彩义和语用功能的分布上有差异,越南语因第二人称代词缺乏如汉语"您"、"你"、"你们"这样的礼貌式而不得不借用亲属称谓词、职务名词等用于交际场合,第二人称代词空项给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关于代词重叠现象的研究相对薄弱。对荣河话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作出简要分析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荣河话中关于代词重叠的特殊用法。荣河话中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形式都可重叠使用,对所指代的人称起到强调的作用。荣河话中的疑问代词按指称对象可以分为六类且都可重叠使用,疑问代词的重叠根据语用场合的不同,表达不一样的隐含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对一系列中国学者自指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际上语言领域的英语母语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来指单个的自己(例如:"I propose that...")。而中国学者在单个自指时却极力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他们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第三人称名词短语如"作者"和无生命名词短语如"本文"来指称单个的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自指语用能力时并未呈现稳步前进的态势。他们在步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逐渐远离英语的自指方式,越来越向中文中的自指规范靠拢。在博士学位其间,尽管他们对I的使用有所上升,但总体说来,他们的作者自指还是中式的,和英语方式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语言学国际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的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摘要中第一人称指称由第一人称代词"I","We"来体现,指示指称则由指示代词"This"及冠词"The"短语来体现,两者在体现作者叙述当下研究方面无明显差异。论文英文摘要中恰当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有助于研究者轻松表达其观点,有效推销其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人家"是北方方言中口语化的指称代词,语义非常丰富。不同的指称用法蕴含说话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如称羡讽刺、同情自怜,从而达到不同的语用效果,即语用移情或语用离情的效果。本文借助于语料库,为分析"人家"的用法及语用效果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和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李广瑜  陈一 《中国语文》2016,(4):397-404,510
多参项复合性指称构式的指称性质、语用功能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根据内部关系、篇章同指和形式变换等,同位结构"人称代词_单+一个NP"的指称性质应确定为单指(示类性单指),而非类指;其语用功能为明示"人称代词_单"所指当事人的身份属性,激活相关身份属性的社会评价意义,为针对相关当事人展开评议、质疑、推测或询问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般的疑问代词"哪"在篇章中使用的情况比一般书上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它在应答句中已经虚化,并且产生了新的语用意义,体现了一种语法化现象。本文试从功能,语用,心理认知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主要用于殷商、西周汉语中,可以指代任何说话人。殷商汉语中的"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谦敬等语用功能;西周汉语中的"朕"具有了表尊敬义的语用功能。语境在"朕"语用涵义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周汉语中的"朕+称谓+名字"模式对战国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慧 《考试周刊》2010,(32):46-47
网络上出现的"被××"句式,与现代汉语"被VP"的用法截然不同,主要表达"被迫、无奈"的意思,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日语的第二人称代词非常特殊,它在日语实际语用中与中文的第二人称代词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本文分析了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特殊性、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情况、日语第二人称的隐含用法,从语用的角度来阐述了教学中对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教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指称晦暗性现象是传统的、尚未有明确定论的语言现象。语义学及其分支学科对其有过相关的论述。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内涵说和心理空间说。在语用一认知框架内,指称晦晦性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个形式的基础语义功能,通过语用得到引申并用以指称其他对象、表达其他意义”的语用歧义现象。指称晦暗性现象语用歧义说的提出,不仅体现了语用综观论的思想,而且还能充分验证语言认知结构隐喻性的特点,为全面透析指称晦暗性现象的本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杨志娟 《考试周刊》2015,(22):24-25
第三人称代词有单数"他"、"她"、"它"及复数"他们"、"她们"之分。除了指代交谈双方外的第三方这项基本功能外,第三人称代词还具有深层回指、虚指等指称功用。分析这些特殊用法,离不开语境语篇的辅助和认知心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短语"作业做完了的"指称问题存在一定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它是指称动词"做"的施事,还是指称"作业"的领属者。针对这一问题,该文章运用生成语法的理论,从短语本身的句法结构展开,经验证当其指称动作的施事时,则生成的短语语序与原短语不一致;当其指称"作业"的领属者时,得出结果与原短语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