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界科技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如果我们想要维护化的多样性并加强化的多重性的话,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保护化遗产就是一件紧迫的事情。而在这其中,由于人们认识的相对落后,以及其本身所固有的孱弱,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实物,又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艺术、有关自然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民俗礼仪与节庆及其文化空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映证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又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文化部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最近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行动反映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以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如何发挥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博物馆的作用,似乎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作为以收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民族类博物馆,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在博物馆界过去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行动,给民族类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民族博物馆界应抓住这大好时机,丰富完善民族博物馆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大力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为保护传承我国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被认为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遗产理念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博物馆收藏和保护功能的影响非常深刻。为此,博物馆界首先要分析这种新理念的基本内涵及进化过程,因为这种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参照系;其次要研究这种新的文化遗产理念对传统的遗产价值观所可能带来的挑战,因为价值体制的变化对博物馆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要了解这种新理念对文化遗产信息结构的传统性认识将产生哪些影响,因为信息结构认识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博物馆遗产保护工作走向;第四要探索全方位,多维度保护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新方法,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博物馆保护工作寻找某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发展新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时代思潮,引导着诸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在博物馆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为博物馆扩充了观念与视野,引发了其功能的发展和延伸。本文分剐从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层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博物馆的民俗文物抢救、田野调查、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动态民俗事项展示、民俗活动与社教等新趋向。同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论述了博物馆在促进遗产传承中应采取的"层次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和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精心的指导下 ,于 1 998年 1 0月在贵州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成为中国博物馆领域新的博物馆类型 ,引起了国内外博物馆学界的关注 ,得到了贵州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在三年的工作实践中 ,生态博物馆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 ,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抛砖引玉 ,试图获得好的“药方” ,使矛盾逐一得以解决 ,敬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笔者不甚感谢之至。  一、生态博物馆社区遗产保护的差异性和存在问题  生态博物…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界和博物馆界对生态博物馆的讨论日渐深入,这种新的博物馆理念和类型也被逐渐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遗产类型中。随着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日益重视,作为亚洲第一个引进生态博物馆,同时又是世界农业遗产大国的中国,对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倍加关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生态博物馆无一例外是以传统农业社区为基础的。本文从生态博物馆与农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共同关注、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价值,以及农业社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规划与运行三个方面,对二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研究出版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意义,概述了我国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认为出版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出版文化遗产、建设出版文化资源数据库、作为研究和教育的基地场所和国内外交流的场所等功能,对于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注重的是项目申报层面的表述,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研究理论的深入,局限于申报层面的分类类目已经不能满足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应适当考虑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思想的融合,从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献分类的逻辑及知识组织方式,切合实际地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厘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确切名称,综合多方因素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属叙词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表达功能,在这个分类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文化空间"也应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划分之中。图3。表4。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0.
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朝相 《中国博物馆》2002,(4):62-63,79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自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建馆以来,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遗产抢救采取了文物行政、文博专家和生态博物馆社区村民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文物行政的任务是组织和制定遗产保护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关的后勤服务。  相似文献   

11.
王莉 《博物馆研究》2007,(2):68-72,88
2004年,自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和实践工作已进行了两年有余,尽管业界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已有所认知和了解,但是保护工作的开展依旧处在雏形阶段。现阶段各地方对"申遗"工作兴致颇高,但对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尚缺乏认真和有效的探讨,笔者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博物馆在这项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谈点粗浅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无形化遗产的英原意是口头和无形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联合国教科组织对此所下的定义是“来自某一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物质遗产的日益被重视,如何保护和抢救非物质遗产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保护和抢救“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博物馆如何收藏和展示昆曲这种无形的非物质化遗产又是新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课题,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解决非物质化遗产如何和物质化遗产相结合,动态陈列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亚太地区的博物馆、遗产机构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日渐成为游客云集的中心,并与利益集团休戚相关,也成为日益全球化环境中的实现地域与身份认同的争论焦点。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这些机构为了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处理好这些关联关系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顾克仁 《中国博物馆》2006,(3):37-41,96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1年5月,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更在中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应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早已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上则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以中国昆曲博物馆为个案,从传承人的保护、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动态展示教育等不同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该博物馆在昆曲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基本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农业文化遗产见证了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施则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博物馆作为保护历史遗存、传递文化价值、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农业遗产保护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伯顿镇的轧棉机博物馆,通过促进多元文化认同、策划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展馆校联合研究和工作实践等,为地区性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的历史责任: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 《中国博物馆》2002,(4):48-50,39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适应环境的创造和发展。生产力水平低的时期,人类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不管是远古时代的群居文化或部落文化,还是人类进入社会化之后,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或国家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论述了无形化遗产的保存保护要通过有形的载体(人格化载体.物化载体.产业化载体)来实现及博物馆在无形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社会分工:博物馆在启蒙阶段的倡导地位和应当发挥的推动作用?博物馆特定组织地位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领头羊”作用?博物馆在无形化遗产保护中的参与地位和对“物化载体”的保护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光清 《大观周刊》2011,(5):111-111,107
县级馆在不论在定义、功能和职责方面,都与“质文化遗产”有着极为紧密的内在联系,积极参与“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是历史赋予博物馆的神圣职责。随着全国“物质文化遗产”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一套“物质文化遗产”护工作体系应该要成。那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工作中县级博物馆该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空间被改造,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社区博物馆因其强调对社区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活态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不谋而合,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新途径。但由于我国社区博物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社区博物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商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陷入误区。积极探索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公开性原则建设社区博物馆,对于保护和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化根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