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教育被提升到博物馆功能的首位以来,国内各博物馆不断推出博物馆教育项目,创新博物馆教育形式,努力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水平。但和国外相比,国内馆校合作的实践落后于观念,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形式仍存在较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领域中广受认可的学习理论为馆校合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从教学策略的角度分析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馆校合作的必要性,并探索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教育工作开展越顺利,我国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事业就会发展越长久。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是博物馆的目标观众,博物馆如何开展对儿童、对青少年的教育,如何利用自身的特色和资源——藏品、展品以及作为教育方法的展览来吸引这些观众,成为时下必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欧美博物馆在开展未成年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当的经验,走在世界前列。在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我们有必要剖析"他山之石",以敦促我国博物馆更有效地利用其藏品和展品,使其真正走近目标观众,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5.
早期学习在国际上讨论得越来越多,博物馆和其他机构都视之为一个趋势。参观传统博物馆的幼童在增加,这促使博物馆教育人员考虑相应的教育实践问题。当今世界的主要从业人员和机构在考虑学习问题时也有了一个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他们对建构主义框架的接受。这种教育和学习方式意味着知识是个体基于生活经验、个人兴趣、天赋、先验知识和文化态度建构而成的。随着幼童观众的增加,为适应这类观众的特殊学习模式,需要遵循与儿童有关的当代学习理论的新实践。幼童参观博物馆时,诸如玩、讲故事、感官体验和主动学习等策略可能会帮助孩子与收藏中的物件建立联系。当幼儿班(3-5岁)和幼儿家庭的孩子满怀兴奋和期待走进博物馆时,创造小孩及其成人伙伴积极参与的体验是教育人员和其他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责任。对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博物馆面向儿童的机会及有效实践的认识,理解教育理论及这些重要理念与展馆中实践的关系而言,这是个特殊而适时的时机。  相似文献   

6.
观众是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对象及主体,在博物馆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吸引观众参观博物馆,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观众需求,已成为博物馆健康运营的关键指标。当前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在促进观众数量增长、提升观众体验方面有着诸多良好实践。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在经费和竞争压力下,以观众为运营策略之本,通过资源整合达成产业集群合力,并在线上展示、线下服务和文创销售上屡有创新之举,很好地实现了博物馆在履行社会使命和保证可持续经营上的平衡,为高速发展中的我国博物馆行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图书馆为例,探讨了瑞吉欧教育理念下学龄前儿童“说、秀、做、引”多维阅读措施策略及其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通常博物馆会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设定为不同的受众进行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多是指向成年观众。21世纪以来,英国的博物馆进行了很多尝试:和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开设学位课程;和民间教育机构合作策划教育项目;独立兴办"博物馆学院"等等,为倡导终身学习型社会作出了贡献。其得失与经验有助于所有致力于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与传播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高度重视教育职能,其实博物馆教育更多地是通过观众的自主性学习实现的。本文从信息与科教时代博物馆之物与业务性质实质、观众参观博物馆学习与教育的特点等出发,重新思考博物馆学习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博物馆和博物馆史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由教到学”的哲学转向延伸至博物馆领域。随着关于博物馆学习的讨论日益丰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始终无法绕开学习这一因素成为学界共识。《博物馆学习:作为促进工具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从理论出发,对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阐述,将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实践相结合,试图架起研究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从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本书资料丰富,理论介绍全面,可为我国开展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如博物馆分众类别研究和学习环境如何分众化的启示,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使我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开展更多聚焦事物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博物馆教育,但大多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且缺乏专业理论作指导。受意大利瑞吉欧儿童中心及部分博物馆的先进经验的启示,作者认为针对儿童主要以模仿和感知认知世界的特点,考古类博物馆及考古遗址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推广中,艺术教育等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教育是为观众的自主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和强化观众的学习行为,并使观众的学习结果与博物馆教育目标相结合的过程。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首要的任务。儿童博物馆作为一有明确的观众和任务导向的特种博物馆,教育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尤显重要。要实现儿童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即通过特色的展示规划和教育活动,提供一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传播学理论和国外有关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成果,以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为中心,将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研究和探讨各阶段中影响观众满足类型和满足程度的各种因素,并指出观众使用博物馆的能力、动机、心理预期等各不相同,参观博物馆的具体过程、行为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博物馆获得的满足也因人而异;观众在接触和使用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既受博物馆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受到观众自身面临的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调研博物馆观众的参观目的与感受,对改善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服务工作有重要意义。以为期半年的实地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西安市三家一级博物馆的主流观众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这三家博物馆主流观众的自然信息、参观目的及参观感受有较大差异。博物馆应根据观众尤其是主流观众的参观目的和参观感受,结合馆内实际,不断调整展陈、教育、服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彼得·圣吉被美国《商业周报》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师。他开创的学习型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资料显示,将其归于行为科学,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确是最理想的控制人的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具有最现代意义的行为理论。我们应该把学习型组织引人到博物馆,把博物馆建成学习型、智慧型博物馆,从而使博物馆的管理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加强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甘肃省博物馆自2008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后,博物馆的观众量在不断增加,观众对博物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本馆2017年、2018年观众调查数据关于免费开放的优劣,及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在定期入馆观众量调查的基础上,及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的特点与问题,如:免费参观观众的地域和参观量、突出的观众结构、基本陈列的参观环境等。运用统计分析,挖掘该调查中的数据。本文还根据数据中显示出的特点,联系展示陈列上的理论与方法对甘肃省博物馆的实际问题予以探讨,根据对调查的认知,并寻找解决方法。文章的最后针对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利弊,实施的方案与措施,使得本馆在今后的免费开放工作中做得更好,使数据分析更加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实践及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中国观众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现阶段国内观众研究实践的发展脉络、现状及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观众研究的学科体系。本文以1984年至2020年2月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19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这些成果划分为“观众研究”“观众评估”和“理论方法”三个类别,来阐述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在国内的观众研究发展结构中,“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评估”上升趋势显著,对“理论方法”的讨论趋于平稳。国内观众研究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内在的学术与实践经验自然累积,另一方面源于外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施加的强烈催化。  相似文献   

19.
2002年7月-8月,笔有幸作为《千古遗珍——四川古代物精品展》的布展人员,赴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工作之余,笔详尽考察了该馆,并与该馆的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了工作和学术上的交流,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很多做法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它是一座为观众着想的博物馆,为观众举办喜闻乐见的展览,并提供良好的服务把观众吸引到博物馆来,观众愿意在博物馆参观,并由此而热爱各类博物馆,这是所有的博物馆应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群众工作,是博物馆与观众联系的桥梁,被视为博物馆第一线的经常性工作,而对观众的组织与联络,则是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群众工作的任务而论,它是以博物馆的陈列为阵地,通过组织观众,讲解说明或其它宣传方式,向观众进行教育。因此,有效地组织观众在群众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博物馆是否重视和作好对观众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