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它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5.
陈亚娟 《考试周刊》2013,(90):35-35
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还像一杯杯龙井茶,是那么耐人寻味。丰富、精湛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呢?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H{味道,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相似文献   

6.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7.
语文要简简单单教,要教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味"是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一种特色。教出"语文味"就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8.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9.
王闽红 《现代语文》2006,(11):24-25
《故都的秋》是一篇感情淳厚、质皆美的散名篇。作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和眷恋故都之秩的真情,也流露出忧郁的心境。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灵性的情怀,在郁达夫这篇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郁达夫的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也可以把那份独特的情思在我们的内心中加以细细地体验,寻求一种其鸱。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秋色图。本文就此文本谈谈中国的秋的深味。  相似文献   

12.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但它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理解两者的关系,对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蒋宜慧 《现代语文》2007,(5):118-119
秋,是历代人歌咏不尽的话题。几千年来吟诵秋的诗佳作数不胜数。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中国现代散中的一朵奇葩,值得用心去品味,而且愈品味愈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所以才呼唤加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其实人文性是各学科所共有的属性,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力避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仿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  相似文献   

16.
读出散文的散文味,去读林语堂的广博,去品谢冰心的清新,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地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初中语文教学恢复应有的"语文味"。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毋庸讳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材必须兼顾工具性和人丈性,它反映出两种趋势:从突出工具性向突出人文性转变,侧重人支:打破传框架对语文教材的束缚,推陈出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两个全局性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之间的张力;正确对待现代性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20.
曾路 《考试周刊》2014,(53):39-39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的特点,新课标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这就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是很好的德育资源。因此,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含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