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美博物馆学传统和新博物馆学的影响下,以欧陆为代表的传统博物馆学体系逐渐势微,作为传统博物馆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史研究同样处于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针对此现象,首先,文章通过重回博物馆学体系的方法来界定博物馆史在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博物馆史的内涵与外延;其次,罗列西方博物馆史的几种书写,不仅为我们呈现了西方博物馆历史发展的轨迹,而且还为我们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最后,文章回到中国语境,直面中国博物馆史与博物馆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从博物馆学的"四对关系"角度来探讨中国博物馆学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请您博物馆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这个问题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请问苏先生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答:我认为现代博物馆学正在创建之中。请注意我不是一般地说博物馆学,而是说现代博物馆学正在创建中。我们不要笼统地说博物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对博物馆本身的研究早在一二百年前就进行着了。我们需要历史来分析这个问题。对十八九世纪的近代博物馆的研究,产生了近代博物馆学,对二十世纪特别是战后的现代博物馆的研究,正在产生的是现代博物馆学。近代博物馆学反映的是近代的科学水平,现代博物馆学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水平。评价博物馆学不要离开特定的时代,不要离开那个时代的科学水平。近代科学如果与古代科学相比,那要  相似文献   

3.
超级连接的时代,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创新连接公众的方法。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在进行展示评估与观众研究中,运用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时代新公众的特点,探索博物馆拥抱新公众的展陈新理念,为研究新时期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从理念、实践与研究等多个角度,向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Sandell)提出了问题。桑德尔教授结合自身博物馆工作经验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一话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博物馆学的发展和学科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著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曾对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世界博物馆领域发展和博物馆学演进过程中的一系列分化事件进行了科学梳理,并指出"博物馆发展中的分化与整合不是孤立的,它是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中产生的分歧,并且形成了两条各有侧重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苏东海先生曾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是著名的博物馆学研究专家,致力于博物馆哲学和博物馆发展的研究。此次访谈主要围绕"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的研究"这条线索,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简史"和"国家博物馆百年展览研究"的指导思想、写作原则、历史分期,陈列工作的经验,"展览策划"概念的演变,"陈列"和"展览"的区分等方面。最后,苏东海先生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对国家博物馆展览业务的期望和对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人丛语》(200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称《丛语》)是宋伯胤先生博物馆学论著选。该书收录了宋出版不同时期博物馆学论文48篇,内容涉及博物馆藏品管理、陈列、博物馆学说史、外国博物馆等诸多领域,是先生多年来倾注于博物馆学研究的心血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2021年8月16日,我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不幸逝世。因早年学习哲学,又屡经社会变迁,故其博物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哲学立场,特别强调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治学经世理念;1985年至2002年,苏先生担任《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近18年,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高质量博物馆学研究平台;苏先生晚年持续研究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其成就在中国和国际博物馆学界备受瞩目,被誉为"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望当代中国博物馆人以先生杰出的学品学识学风为榜样,从先生的学术遗产中获得博物馆学研究的精神、忠诚、智慧和激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点,分析研究了苏州市博物馆群体建设中的博物馆学诸问题。作者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博物馆建设应是博物馆学有关理论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性、文化遗产性、记忆性及群体性的完美结合。既要重视建设中的博物馆学要求,又要强调该城市对博物馆的需求感及博物馆建成后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诉诸于眼”的实物性和实物的真实性。作者还提出了在苏州陆续建成11座博物馆的可能性。此文给予博物馆学术界对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建设的原则和特点的研究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傅斌 《中国博物馆》2011,(1):116-117
手捧此书,我曾经纳闷作者何以要用这样大一个题目我们知道,宋向光先生是研究博物馆的大家,现在博物馆学研究人才稀少,好的参考书奇缺,如此一本凝聚先生心血的皇皇巨著何不直来直去,就叫博物馆学文集之类的,一目了然,或许在无边书海中更能吸引读者——至少是业内读者的注意。待慢慢展读,始渐渐明白,宋先生其实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是想更深一层地揭示博物馆这种机构、博物馆工作、博物馆里收藏展示的物证与人的知识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以"物与识"这样一个题目来建立起一种关于博物馆的学术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第一什么是博物馆学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随着社会对博物馆需求的日益迫切和博物馆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才从博物馆事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博物馆学.因此,在讨论什么是博物馆学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些博物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甄朔南先生属于老一辈博物馆学家,新中国诞生前夕,就在接受正规的博物馆学训练,直到2004年12月出版这本博物馆学术文集,借助博物馆的平台,已经研究博物馆学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这本大书的每一页,都渗透着一位老博物馆人的心血,记载着一位老博物馆学研究者孜孜石乞石乞、筚路蓝缕的跋涉和探寻。正如他在本书“自序”中所说:“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深深的博物馆情结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博物馆对于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公共博物馆在中国成长已逾百年。这期间,学界一直都在探索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也几经修改,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辨明博物馆(museum)、博物馆学(museology)、博物馆技术(Museography)三词的关系,对于理解博物馆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博物馆是个教育机构。博物馆学即以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博物馆历史、目的、宗旨、管理运营、业务工作等的一门科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博物馆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任何科学的建立和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博物馆学也不例外。一切有志于博物馆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人们,应该矢志不移地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充实和完善我国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15.
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为主题,该主题侧重于博物馆如何面对争议性历史,让博物馆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和平关系的枢纽。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Viv Golding通过博物馆对于争议性历史的态度、讲述,强调了在争议性历史的认知和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合作态度,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展现了博物馆在挖掘争议性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ICOFOM专委会(博物馆学专委会)致力于对博物馆历史、收藏、教育、伦理、展览、管理和社会角色多样性等多方面展开讨论。京都新定义的搁浅似乎让我们重新反思博物馆学的传统与发展,当今时代下的博物馆定义如何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相契合,抑或是相决裂?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对象与内容包括了藏品研究与博物馆学研究两个部分。围绕藏品的科学研究,不仅彰显了博物馆科学研究的特色,还为博物馆赢得了科学研究机构的美誉。单纯的博物馆学研究或许不能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但一个博物馆若要成为优秀的博物馆,必须重视并开展博物馆学的研究。对于博物馆研究者而言,理想的知识结构是既有相关专业学科的训练,也需有良好的博物馆学修养。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学(museology)是关于博物馆的科学许多迹象表明这是一门以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新兴分支。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一直有着较大争议的问题。国际博协(ICOM)1972年在给博物馆学下定义时,将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规定为“研究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情况,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从事研究、保存、教育工作和组织机构的特殊系统,与物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中,作者对与博物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作者认为,作为学科概念,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应视作被赋予一定内涵的名词,而目前对博物馆的阐述和解释并非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作者还分析了“博物馆现象”问题,指出“博物馆现象”属于博物馆学研究范畴,但并非博物馆,不能把这种现象与博物馆相等同。此外,本文还对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美国高等院校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总结现阶段美国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跨学科取向、实践应用取向以及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其背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条件。通过借鉴美国的经验,为我国高校发展博物馆学学科、设置博物馆学专业、开发相关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更有效地培养博物馆专业人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