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君 《湖南教育》2008,(5):13-13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相似文献   

2.
文章,情是基础、依据;教师,情是主体、关键;学生,情是宗旨、目的。“三情”共振,佳境才能迭出,而连结情感线教师需先有激情。披文入情,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和共振兴奋点。而教学中精心设疑,触及情感,激发“愤”、“悱”情境,优化共振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下语文课堂,师生多是在“零度情感”状态下对文章进行纯客观地解读,致使语文课缺少灵气、缺乏情感,导致学生情商不高、心理素质低下等问题。为构筑语文课堂的情感风景线,教师要努力建构课堂氛围,用以激“情”;加强朗读训练,用以入“情”;提高问题意识,用以生“情”;引入课堂辩论,用以见“情”。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高度地统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情是基础、依据;教师,情是主体、关键;学生,情是宗旨、目的。“三情”共振,佳境才能迭出,而连结情感线教师需先有激情。披文入情,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和共振兴奋点。而教学中精心设疑,触及情感,激发“愤”、“悱”情境,优化共振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这是第一次把“情感”纳入目标范畴,所以教学的重心要及时调整——关注“情感”。“文章都是有情物”。作为教师更要作情感的火引子,因为“教师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学生的火焰”。一、以读激情写文章的人“情动而辞发”,读文章的人要“触辞而情动”。教师以传情的朗诵再现课文,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呆板的文字生命化,当教师的心融入文章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把这种“情”传递给学生,共同感受。《师生情》《难忘的八个字》中的“师生之情”;《亲人》《杏儿熟…  相似文献   

6.
教学需要情感,需要环境氛围。语文教学,需要依据“文章情”创设“教学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与能力。在学生、教师、教材、教具的“感动”中展示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使教学情境化、心理化、科学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7.
教学需要情感,需要环境氛围。语文教学,需要依据“文章情”创设“教学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与能力。在学生、教师、教材、教具的“感动”中展示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使教学情境化、心理化、科学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8.
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自身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因此这三者的共鸣融洽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教材的情感是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点。我们知道,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情文并茂、耐人寻味的佳作。这些文章或表达人与人…  相似文献   

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三情合一白城市第二职业高中王颖三情合一即由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情感而引起的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和谐的统一。一、从主题入手,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达到三情合一。文章的主题,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张丽娟 《考试周刊》2009,(45):54-55
世间的万物只要运动就会有节奏,一堂教学活动的课也有节奏可循。提倡教师在要有“精”、“气”、“神”,就是要求教师具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传神的神态。而墨香飘逸的每一篇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篇篇的文章,更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中,只有这三情的交融与和谐统一,才能使师生产生情感共振。才能使教学精彩灵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情感生成的相关原理,注重情感节奏的生成与把握。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都饱含作者的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的过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移情入文,以情品...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情感要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才能促使学生“情”与“智”的共生共长。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紧紧抓住母语教学的的特性、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删繁就简、扎实训练,充分彰显了语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那句有名的诗“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教师也在谈论教学的诗意。教学的诗意,诗意的教学,这是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但是,俯仰之中,这教学的“诗意”在哪里?教学的诗意在“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教师献身孺子,一片赤诚,一往情深,把教材情变为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培育学生情,使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精神品质;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祖国…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需“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读者.还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满含激情地投入到每一篇课文中.认真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基调,要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悟文章的真谛,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首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二、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情”;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四、教师要巧妙设置“陷阱”,激发学生的“数学情”;五、教师要善于引发和保护学生的“数学情”。  相似文献   

16.
张玉芹  郇磊  关莹 《课外阅读》2010,(7):131-13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或创设情境,或教师激情,或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情感投注,或寓教于情之谓也。语文教学不只是感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过程,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而,如今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因功利心的驱使,仍然凸现了知识与技能而凹陷了情感,狭隘地理解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把掌握知识只视为获取利益的铺路石,忽视学生情、作品情、教师情的融合,没有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对学生主观情感的冷落。  相似文献   

17.
徐迎春 《现代语文》2010,(7):155-155
“情动于中面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提出,在阅读目标上强调感受性、体验性,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这些提法对落实课标的要求颇有意义。我们知道,阅读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因为情感是文章的主旨,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重视在课堂上“以情唤情“”读中悟情“”以情感人”。但是由于一些老师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教法简单粗糙,导致课堂教学陷入了“矫情”的误区,难以收到“感人”的效果。以下几种教学现象就很值得大家关注。一、因情设境——“情”“境”分离两张皮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增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巧设悬念,拨动情感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含的真挚感情、打击学生的心弦,激…  相似文献   

20.
周伟芬 《文教资料》2010,(10):69-70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教师优美的语言、优秀的才能、真挚的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需“知”“情”互补,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养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