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教材的改革为先导,带动了基础教育全面、整体的变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使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事实上,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进行,而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动态生成”即是对教学过程互动可变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克原子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和新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功能、理念、目标、内涵,还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与创新,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教师需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更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交流过程必然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国家意志,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这又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8.
突破化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整体改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新的课堂教学应当继承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思想和方法.但又绝对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修修补补,不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是换汤不换药。它必须从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实现全面更新.否则.我们仍将落后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这样一个洋溢着学生探究的热情,张扬着学生个性的灵光,焕发着师生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这样一个灵动的课堂,会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正如叶澜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具有生成性的教学才是丰实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有创造的机会,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关注了人的情感体验,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制定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1.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总目标,也是最高层次的目标.这些目标被融入到各门学科中去实现,并由专家制定出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的目标. 由此可见,课程目标既体现国家的意志,又兼顾了学生、学科、社会的实际情况,体现课程开发的有关价值取向。因此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化学老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在充分分析、领会课程目标的精神与要求,把握课程目标对某一内容作出的规定的基础上,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分解成章的目标,并进一步分解成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在上课之前,特别是公开课或竞赛课之前,教师对教案精心设计,不仅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流程、板书安排,而且设计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怎样问、每一句话怎么说,甚至把学生回答的话都想好了。这种周密的安排似乎天衣无缝。什么以学为本、什么学生的基础、什么学生的独特感受,靠一边站着吧。假如有一个学生的发言与原定计划不合拍,教师或手足无措、不知所云,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一切像是在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案是剧本,媒体是道具……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的多次新课程培训,效果微乎其微,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这表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还需要重新建立起超越原有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有效教学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作出的战略性规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职高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倡导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几种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胡正兴 《成才之路》2011,(28):37-37
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8个年头了。在这8年里,化学教师们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身为其中的一员,笔者参与并积极投身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在教学中灵活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强调教学不是封闭的、单向的、静态的知识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对话和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的过程。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并且认真对待学生生成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但是怎样认识、如何实践.又如何处理好与传统教学(主要是授受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却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探讨。1.关于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要求教师与时口进,更新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有效地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应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有效地预设课堂的基础上,教师要成功地生成课堂需要以问题为媒介,使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几年来的新教材培训学习和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有了深刻的认识。体会到要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的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不断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慢慢走上了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前台,且越来越成为备受广大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合理利用一切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籍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也成了广大教师着力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一些过分强调动态生成,夸大动态生成的作用,而忽视课前预设的偏颇倾向也应运而生。下面仅就自己教学实践中对预设与生成的理解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