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雨     
《避雨》重点记叙了一位公社气象员姑娘避雨时的行动和语言。第一次下雨时,她“不声不响”地站在草棚的“最边上”。雨停了,大伙急着赶路,她“没有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告诉大家:“还有雨!”第二次下雨时,她“仍然站在最边上”。姑娘在避雨中的行动,反映了她爱观察气象变化的特点。第二次避雨时,人们向她“打破沙锅问到底”,她对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语文教学在加强“双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理想,具体现状是:“少”——知识学得少;“死”——学习不得法,运用不灵活;“差”——读写能力差。其原因何在?《上海教育》今年第九期刊登了《语文课“双基”教学的内涵和途径》一文。作者方仁工就这一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方文认为,重要原因是与我们对加强“双基”的本身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关。要有效地加强“双基”,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学的“双基”究竟指什么;二是加强的途径怎样才算顺当。否则,用力再大也是南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过程】一、读题存疑,整体感知1.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4.
对话就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话占有一定比重。《大纲》指出:“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一段话对于对话教学同样有指导意义。现以小学语文第九册《避雨》一课末尾“姑娘”与避雨众人的一段对话浅述如下。“姑娘,刚才你怎么没走?”“我看到天上有两块黄云,那  相似文献   

5.
《避雨》按“遇雨——避雨——谈雨”的顺序,叙述作者在路上遇到一位年轻气象员的事,赞美她“有心计”。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两处“避雨”的细节描写。我试用了下面三种教法教学这篇课文,效果很好。 一、找·议·想 (1)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课文写哪些人避雨?什么地方避雨?后来跑来  相似文献   

6.
教学文摘     
《避雨》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扣住“雨”线,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设计下列问题:1.为什么发生了避雨这件事?2.避雨时姑娘与人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3.姑娘与人们谈了些什么?姑娘回答得怎样? 二、抓住细节描写,领会人物形象。如两次“站在最边上”、“不声不响”、“不再作声”、“姑娘没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喊”等等,充分体现出姑娘认真研究气象和对气象工作的热爱。 三、引导学生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文章写了一群避雨的人,这不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他们在避雨时的表现与姑娘恰好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姑娘的“有心计”。 四、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文七册6课《避雨》是一篇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在一次避雨时遇到了一位公社的女气象员,她的言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写文章赞扬她对工作的热爱。作者遇到这件事,完全是偶然的。这篇课文写得这样细致入微、亲切感人,使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随机观察的能力。我在教这课书时,就是抓住“教学生学会随机观察”这个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我大体分作三步进行教学。初读时,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姑娘刚跑进草棚时,不声不响地站在最边上,作者为什么注意到她?作者看到些什么?2.姑娘  相似文献   

8.
“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教学思想的概括。前者“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后者“实现语文教学本体改革。解决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笔者从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参与了集中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并由洪镇涛先生提出指导的初中语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  相似文献   

9.
由果溯因想象根据《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故事中“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这一情节,想象兔子为什么会撞到树上。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11.
案例:《守株待兔》学会阅读(看书、看报),学会与人交流(听话、说话、写文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与人交际就体现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特点。前不久听了一节课,上的是《守株待兔》(人教版六年级第六册)一课。从课的开头到结尾,每一个步骤都引导得很好,尤其是读的指导,通过个人读、自由读、集体读等形式,理解关键词语“窜”、“撞”等,也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复述、进行角色的表演,并以“你如何劝说他(种田人)回去呢”为契机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课堂上静默1分钟后,…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 ,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 :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何为“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标准》,我们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  相似文献   

13.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15.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四册语文《订鬼》练习题,要求学生给《论衡·论死篇》加标点,并作口头讲解。《古诗文译注》是这样加的标点: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译文是这样:(自从)开天辟地,有人以来,寿终而死(的)和中年(而死)、幼年夭亡的,要以亿万为单位来计算。……这本书把“若”字译成了“和”字。还有一些教学参考书,把这个“若”字理解成“假如”。因此译为“假如中年死亡的就有亿万人”.  相似文献   

17.
陈清华 《学语文》2013,(6):44-45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省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的阅卷工作.语文卷第14题凸显了文学作品阅读探究题的文化反思功能,导向明确,充分体现了“探究的目的是面向未来.而不是回到原点”的思想。本题的阅读材料选自当代诗歌评论家李元洛的《汨罗江之祭》。题干为“从全文看,请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所引发的议论文句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这是因为掌握“互文”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现今仍存在着忽视“互文”教学的现象。看下面两例: <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 <2> “主人下马客在船。”(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有这么一条:“文句有意蕴”。“意蕴”指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意蕴”的解释是:“内在的意义;含义”。那么“文句有意蕴”就是要求文句富于内涵,有概括性,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表达上要形象而深刻,言简意赅。什么样的语言才有意蕴呢?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特级教师施建平《守株待兔》教学赏析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黄亢美(1997年4月下旬,在杭州市举行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课观摩大会”上,江苏省的特级教师施建平上了《守株待兔》一课,教者极富特色的情境教学艺术得到了与会观摩教师的高度赞赏。笔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