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公开和适应学生是公开课的两个基本特征。我们需要公开课,归根到底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的需要,而不是片面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的需要。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课前,在"课"上做文章当我们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时,作为授课教师,就必须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课前对公开课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即: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遵循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3.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我们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玩花样、作秀、做假,使原本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上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  相似文献   

4.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1]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如适应单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或听课教师的需要等)。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是公开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其正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是以它的研讨性和指导性功能,发动教师集思广益开展教研,共同研究课堂得失,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与业务素质,指导日常教学工作,推进教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公开课的主讲教师不是层层选拔出来的,而是有人“一步到位”指定的。然后在多人帮助下,经过一两个月的精心准备和演练才“背”好了一节课。人们看出,公开课上的一些花架子往往是一种缺乏“内功”的表现,而不是他真实教学能力的如实展现。这样,难免掩盖了真实,泯灭了个性,可赞不可学…  相似文献   

6.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也就是说,外人介入课堂,必然对教师上课带来影响,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因此,由于听课者置于课外充当听众、欣赏家、督导者、评…  相似文献   

7.
王永华 《教学月刊》2008,(11):51-53
复习课对学生来说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更不像上新课时有一个基本的课堂结构模式。在日常的科学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整堂课中不是滔滔不绝地讲,就是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做,使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复习课需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的理解,忽视了复习课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现象(1):我有幸多次参加南宁市六县的高考备考视导会,听了不少优秀的复习课,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公开课几乎存在着这样的通病——教师在授课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课后不少授课教师以“师生互动中学生不是很配合”为由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学生为什么不配合呢?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笔者只是偶尔有幸在大规范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才目睹了一些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好课。而审视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师多半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常是“见物不见人”,把课堂沦为了知识的加工场与传输场,全然没有了智慧的对话、精神的召唤和生命的会晤。笔者认为,与公开课的昙花一现相比,常规课的细水长流才真正决定了学生日后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学真正发挥创造作用,应是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超越于“日常课”的“完美化”倾向,不利于课堂非预期性因素的展现,学生也容易被忽视。从教师发展角度讲,公开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日常教学相比,两类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公开课只有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音乐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看到了很多以体现“关注音乐,以音乐为本”的优质公开课。而笔者认为公开课是相胪常态课”而言的,只是一个教学“特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音乐课,要明确它的主体是谁?其本质都是体现授课教师对先进教学观念的课堂贯彻,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情感之美,用什么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等。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通过公开课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过程,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广优质教学经验,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但公开课的立足点究竟是“公开”还是“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着公开课的价值走向,关系着教学互动中师生地位的正确认识,关系着新课改的务实推进。本文以公开课的“课”为基本立足点,以探讨政治公开课的应有价值为契机,明确当前高中政治公开课暴露的问题,探讨政治公开课形式与内容、主导与主体统一的路径,推动政治公开课向常态课回归,提高政治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于秀兰,田延平听过许多公开课,觉得多数课,严格说来,是应该称作“表演课”的。一位执教过多次公开课,并屡屡获奖的“资深”教师,曾当众道破玄机:“公开课是上给老师(包括领导或计委)听的。”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除去个人为接受检查或评估...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笔者只是偶尔有幸在大规范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才目睹了一些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好课。而审视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师多半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常是见物不见人”,把课堂沦为了知识的加工场与传输场,全然没有了智慧的对话、精神的召唤和生命的会晤。笔者认为,与公开课的昙花一现相比,常规课的细水长流才真正决定了学生日后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学真正发挥创造作用,应是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固然,教师要上好一堂常规课不可能像对待公开课那样大动作,却也不妨小题小作,从实处着手,尽显课堂真本色。一、在真材实料中感知数学数学学…  相似文献   

15.
从人这一角度来看,公开课中的人可分三类:上课教师、学生、听课教师。如果说,在日常课中,我们强调“教学相长”,那么,在公开课中就应强调“教、学、研(研究者,即听课教师)相长”。换言之,在公开课上,上课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又要关注听课教师,正确处理好与这两者的关系,使自己、学生、听课教师能在公开课上相伴而行,  相似文献   

16.
张海平 《山东教育》2005,(29):24-25
体育与健康作为新课程推广以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而不是走向“被动接受”或“放羊吃草”的极端地步?而现在一些“新课程公开课”或“聚焦课”,课堂上所谓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实只是“形式”而已,课前教师早已为学生设计好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18.
读了《山东教育》2002年第1、2期合刊中田喜老师的《也谈行云流水式的公开课》,深为公开课鸣不平。公开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颇受广大教师所喜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需要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以外,更急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技巧。而优秀的公开课正是看得见的教学理论,摸得着的教学方法,是教育理念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上“假”上“空”的公开课只是极少数现象,而且也多是执教者个人素质所致。所以,对于田老师的观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行云流水式的表达美田喜老师认为公开课上学生口若悬河,个个问…  相似文献   

19.
张小莉 《湖北教育》2009,(12):45-4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活”“趣”已成为教师教学时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笔者听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是探究新知的过程、掌握知识的情况,表面上看来大都无懈可击。可只要深入课堂,冷静思考,不难发现不少授课教师都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练习。  相似文献   

20.
此前,笔者听过一节村小公开课.由于课前主办单位强调还公开课以严肃、科学、实效的真实性,换言之,维护公开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只允许讲课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们见见面,并从原班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一下该班同学的基本情况,绝不允许讲课教师将授课内容提前向同学“公开”.于是,在授课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位年轻教师所执教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陌生老师明显排斥的现象.期间,无论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同学们就是不与教师配合.几经启发引导不见效果后,年轻教师的情绪随之滑落到了冰点,现场听课的老师也大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压抑.大约上到第29分钟的时候,学生们的情绪才被刚刚调整心态的教师“千呼万唤始出来”.可惜,授课时间已接近尾声,教师原本设计好了的很有特色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都被这“冷”所左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