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机基质加简化的MS营养液快繁甘薯脱毒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缺失甘氨酸,烟酸,VB1,VB6,肌醇的MS培养基中,利用蛭石,蛭石+珍珠岩(蛭石:珍珠岩分别为2:1、1:1和1:2)、珍珠岩、河沙、土壤七种无机基质代替琼脂组培快繁甘薯脱毒苗的试验,其中以“蛭石“珍珠岩=1:1”为最佳,降低了脱毒甘薯试管苗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3.
采用室内模拟原状土柱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易淋洗到80 cm土层以下,在表层0~20 cm迁移强烈,主要累积在50~80 cm土层。秸秆还田+优化施肥氮磷钾均减20%(SDF)处理对硝态氮淋溶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优化施肥(S F )处理对硝态氮向土壤下层迁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菠菜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铵硝比的氮素营养对菠菜氮素代谢影响显著.随着铵硝比的降低,菠菜茎叶和根系组织中硝态氮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同时菠菜根部铵态氮含量急剧下降,茎叶中铵态氮含量变化不显著.铵硝比对于菠菜各部位含氮量的影响不大,随着铵硝比的下降,菠菜植株累积的氮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烤烟专用基肥中合理经济的硝态氮比例,对烤烟基肥中不同硝态氮比例对烤烟生长、产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的前期,各农艺性状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在现蕾期各农艺性状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也有升高的趋势,但当硝态氮比例达50%时各农艺性状又下降.各处理经济性状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以硝态氮比例为45%的处理各项指标表现较好,当硝态氮比例增加到50%时,各指标又降低.随着硝态氮比例的提高有利于烤烟的正常落黄成熟,但当硝态氮含量过高时(超过45%)不利于烤烟分层落黄.各部位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有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当硝态氮比例增加到45%时总糖和还原糖降低,各部位烟叶的总氮、烟碱和蛋白质的含量有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硝态氮比例增加到45%时总氮、烟碱和蛋白质的含量又都升高,氯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地面覆盖对冻融期土壤硝态氮迁移与分布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裸地(LD)、地膜覆盖(MD)和秸秆覆盖(JD)3种地表处理,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统计分析冻融期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封冻前地表覆盖(MD和JD)显著增加了土壤剖面(0~110cm)的硝态氮质量比,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效果为MD>JD>LD;冻结期各处理地块均在土壤相变区(0~60cm)出现硝态氮质量比高值区,LD在土壤冻结过程中的积氮效应(特指硝态氮)最为显著,积氮范围为10~55cm,硝态氮质量比峰值达37.18mg/kg,显著高于MD和JD;消融期MD显著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质量比,最高值达42.38mg/kg。MD和JD有效抑制了冻融期相变区土壤硝态氮质量比的波动程度,其中JD硝态氮质量比的时程变幅小于MD。同时,冻融期MD与LD间硝态氮质量比均差值明显高于JD,且土体通融后,MD、JD和LD为0~60cm土壤硝态氮质量比与封冻前相比分别增加了12.23、6.84和6.57mg/kg,说明MD更有利于硝态氮累积。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水中硝态氮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提出了 一种以甲酸为还原剂、以紫外光为活化手段的硝态氮还原(ARP)方法.通过组分分析和自由基测定研究了体系的还原效能、影响因素、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Co(HCOOH)=9 mmol/L、初始pH=3.0和N2曝气条件下,紫外光照90 min后50 mg/L硝态氮的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了其在科研、教学和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缺失甘氨酸、烟酸、VB1、VB6、肌醇的MS培养基中,利用蛭石、蛭石+珍珠岩(蛭石∶珍珠岩分别为2∶1、1∶1和1∶2)、珍珠岩、河沙、土壤七种无机基质代替琼脂组培快繁甘薯脱毒苗的试验.其中以"蛭石∶珍珠岩=1∶1"为最佳,降低了脱毒甘薯试管苗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通过在土壤中添加复合肥、枯落物和牛粪,探讨不同添加物对冬枣林模拟土壤氮含量及矿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除对照外,添加复合肥土壤的NH4^+-N含量最高,枯落物次之,牛粪最低(P〈0.05);不同处理土壤NO3^--N含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氮素矿化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复合肥处理〉枯落物处理〉牛粪处理〉对照;其中对照土壤的氮素矿化量呈负值,无机氮随时间而消耗;不同添加物处理的土壤氮矿化量为正值,表明添加物的施加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过程,因此,在冬枣栽培区施肥管理中,可探讨按照适宜比例施加复合肥、枯落物、牛粪和农作物的秸秆,以促进土壤中氮的转化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野生药食两用植物青葙的溶液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药食两用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为材料,选用A、B、C三种营养液配方对其进行水培生产试验,研究了上述三种营养液处理对青葙幼苗生长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配方培养的青葙幼苗虽然叶片数、茎长、最长根长、鲜重、干物重比B、C两种配方处理的略高,且根系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高于后两者.但在青葙主要用来食用的地上部分之间,C处理的鲜重、干物重和含水量均高于B处理而与A处理极其相近,而C处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A、B两种处理.三种处理的青葙幼苗以C处理的根冠比最大.三种营养液配方中C配方最适合用于青葙的水培生产.  相似文献   

12.
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对茶几千年的种植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被融入语言中,口耳相传几千年。17世纪传入欧洲以后,茶在欧洲一直风靡至今,茶这种舶来品在很多英语国家人的眼中被视为珍品,同时也将茶与他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些新的茶文化元素,而这些都得以在英语的习语当中体现出来。本文意在比较中英文当中英语谚语的异同,来分析产生这些异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皖南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地有代表性茶园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茶园土壤硒与茶叶硒的相关性及理化性质等因素对茶叶硒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皖南茶园土壤硒(全硒)与茶叶硒(全硒)呈正相关,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茶叶硒含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及pH值等均对茶叶硒富集存在明显的影响,即茶树对土壤硒的吸收利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天然富硒茶叶的开发和皖南富硒土壤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水稻抛秧密度及施氮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通过方差分析,说明抛秧栽培技术在粳稻区具有较大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废旧电池浸出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的废旧电池浸出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对废旧电池浸出液十分敏感,当废旧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较小时,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较小;当浓度较大时,会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幼苗及根的生长,且浓度越大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6.
设计16个模式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对邓恩桉(Eucahetus dunnii)幼龄林土壤全量元素、土壤有效元素及林木枝、叶营养元素影响,采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土壤和植物养分特征之间的关系。土壤全量元素与土壤有效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说明土壤全量元素对土壤有效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4系数(0.4553)绝对值最大,V1的Y5系数(4.1306)绝对值最大,即土壤全量元素与土壤有效元素相关主要集中在土壤有机质与土壤交换性铝的正相关关系上。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叶营养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土壤全量、有效元素对叶营养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9系数(12609.81)绝对值最大,V1的Y3系数(-0.7404)绝对值最大,即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叶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土壤交换性铝与叶钙含量之间呈现的负相关关系。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枝营养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土壤全量、有效元素对枝营养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9系数(64.0683)绝对值最大,V1的Y4系数(-0.8676)绝对值最大,即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枝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土壤交换性铝与枝钾含量之间呈现的负相关关系。叶营养元素与枝营养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说明叶营养元素对枝营养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4系数(0.4781)绝对值最大,V1的Y4系数(0.7843)绝对值最大,即叶营养元素与枝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叶镁含量与枝钾含量之间呈现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氮、硫沉降下土壤和植物养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在酸沉降背景下制定邓恩桉管理和应对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在新奇、异常挫折的情景下会产生复杂的内心体验、教育实习过程易出现生病、请假、被排斥感、交往分寸感失度、患得患失、情感脆弱、旧人际关系激变等种种非常态现象。本从心理学的角度作粗浅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教育实习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