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乐常在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说“贺举进士”,后又写《讳辩》,批驳了一些人对李贺的毁谤,韩愈如此言行,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那么,韩愈本人在避讳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呢?他自己对避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经笔者考证,韩愈的避讳观,实际上是以古制“二名不偏讳”的原则为其主髓的.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利用批儒评法进行反党阴谋活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扬抑,不要科学态度,不要史料依据,挦扯割裂,唯“帮”是用,信口雌黄。在他们的恶劣影响下,一些历史人物被“神化”,另一些历史人物被“鬼化”。“鬼化”的主要手法之一是不顾事物的演变过程和历史条件,一提孔孟之道,就指为搞复辟、搞分裂。在《人民日报》1974年8月19日刊载的《评柳宗元和韩愈的论战》这篇文章里,韩愈就是在这种手法之下被“鬼化”的一个人物。韩愈“道统”说,是“坚持孔、孟的复辟、倒退之道”①,还是封建制上层建筑演变的一个历史进程?韩愈一生活动,是“制造分裂”,还是维护了唐王朝的统一?这是还韩愈以本来面目需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贞元、元和墓志谈韩愈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元、元和墓志在韩愈研究中有特殊意义。有助于三个相关问题的研究:《师说》“耻学于师”的社会状况及士人知识的来源;《进学解》“攘斥佛老”之“佛、老”存在的社会基础及韩愈攘斥的差异;韩愈盛赞崔群之“贤”的实际内容。  相似文献   

5.
郑珍对韩愈研究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珍对韩愈研究的学术贡献易健贤《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韩愈”条谓:“研究著作,王鸣盛《蛾术篇》、郑珍《巢经巢文集》、俞樾《俞楼杂纂》诸书的有关条目或文章,具有学术价值.”韩愈诗文集,自其弟子李汉编《昌黎先生集》,宋人辑编《外集》后,至南宋庆元...  相似文献   

6.
一、韩愈为什么要写《马说》? 贞元元年(785)韩愈十八岁进士得第,“后又试博学宏词于礼部,又黜于中书。”贞元十一年(795)上宰相书求仕,“凡三上,不报”。不久,韩愈在东归途中,遇所献二鸟,作《感二鸟赋》,发出“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的喟然长“叹”。贞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以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韩愈研究”专栏和韩愈研究会、全国乃至全世界韩愈研究者共同促成了韩愈研究的蓬勃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韩愈研究”专栏成为韩愈研究的重要阵地,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韩愈研究学术信息,“地方”色彩突出,尤其在韩集版本,韩愈家世、生平,韩愈诗歌、散文研究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以下简称“韩文”)“巡起施”句中的“旋”字,传统的解释是“小便”(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亦从此说)。此外,在今天流行的注本里,还有“绕行”(童给德《韩愈文选》)、“环顾四周”(范羽翔《唐宋八家文译释》)等解释。这些解释都各有根据。廖家鹏同志在《小议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中的“旋”字》(见《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六辑,以下简称“小议”)一文中,对将“旋”字解释为“小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重要的理由是这有损张巡的英雄形象,未必与韩意相符。对此,我们表示赞同,并且还为“小…  相似文献   

9.
问:老舍先生在《林海》中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其中“云横秦岭”一词,不少教师在讲课时就只是略略带过。“‘云横秦岭’那种险句”究竟指什么?作者在这里引用“云横秦岭”,其真义何在?是否仅仅是借秦岭的险峻来突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答: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先从韩愈的诗篇谈起。 “云横秦岭”一词出自韩愈的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全诗  相似文献   

10.
韩愈在《师说》第二段中对“师”的概念有一句补充,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等于说“童子之师”非“师”。那么,韩愈把“童子之师”从“师”这个概念的外延排除出去,是否表明他轻视“童子之师”呢?这样的判断(“童子之师”非“师”)又合不合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先探究一番韩愈的写作目的。韩愈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魏晋以来,世家大族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他们多数轻视从师,不学无术,但照样仕途畅达,宫运亨通。这些人对自己的子弟,也是不要求有真才实学,只要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生母是谁?一直是个谜。卞孝萱先生的《韩愈生母之谜》,试图解开这个谜。读后大受启发,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願提出来向卞先生及众方家求教。 “生母改嫁”,“生母即乳”是卞先生对韩愈生母两种可能性的推测。 为什么说“生母改嫁”了呢?卞先生的理由是:“韩会母去世后,韩仲卿因门第、年龄等原因未再聚而有媵妾。”韩仲卿的这个媵妾,也就是韩愈的生母,因“年轻,在家庭中身份低下,故于韩仲卿卒后,改嫁他人。”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3.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14.
也说“陈言”宋丽茹我这里要说的“陈言”,是在历史上至今尚无确解的“惟陈言之务去”的“陈言”。“惟陈言之务去”,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关于做文章的著名论点,也是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纲领,见于《答李翊书》。青年作家李翊是韩愈的学生,也是韩愈的侄女婿,唐代“...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273页《师说》注①说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那么,什么叫“郡望”?“昌黎”所指何处?现据《辞海》简释如下: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秦汉以前,郡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望”有仰望之意。魏晋至隋唐,人  相似文献   

17.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重实践,更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读了《聪明的韩愈》这个故事,知道韩愈的老师出了一个谁能用一个铜钱买东西装满一间屋子的问题,只有韩愈买的蜡烛符合要求。因为蜡烛点燃,烛光能照亮整个屋子。我启发学生还有什么可以装满屋子?同学们想了想举起了手,有的说:“电灯。”有的说:“点燃火把或柴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怀才不遇”为文章宗旨,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不过结合有关史料和经典著述来看,原作“怀才不遇”思想固有其现实性基础,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更有其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即:它使事物自我价值的证成体现为一条由外向内发展的路向,并最终导致事物自我价值的弱化乃至异化。对此问题的系统解读乃是对韩愈《马说》以及韩愈其人其学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