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陈志勇在《关于“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启蒙不能仅仅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为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是更高层次上的启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自身获得了新的觉醒,认识也发生了新的“飞跃”。他们开始抛弃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对共和民主政治的追求,逐渐由激进的民主派转变为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新文化运动也由旧民主主义开始转向新民主主义性质。随着这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开始转向无产阶级和劳动…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二阶段提倡的“民主”“科学”的内涵较第一阶段有了深化,也是民族救亡向前和向上的发展。从五四启蒙到五四政治运动,不是“民族主义淹没了文化启蒙”,而是“启蒙运动本身救亡目标的实践表现”;从五四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是“偏离了新文化运动的初始航向,而是纠正了初始目标脱离实际的航向的道路选择”;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超时’的盲从,而是民族救亡在更高水平上的历史选择”,可见“文化断裂论”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党历史上,陈独秀是有着很大影响的人物.本文试图对陈独秀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问题进行探讨.一九一五年以《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为《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虽然这场运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是,它沉重打击了长期统治中国人民的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在历史上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为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给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陈独秀作为这场运动的发动者、领导者,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李大钊在文化调和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其探索中国近代文化出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与选择、对东西文化调和之路的探索以及其最终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管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力量。自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派利用《民报》作舆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其宣传内容之一,并把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宣传介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们的宣传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基于跨学科视角,融合传播学等研究方法,从传播的主客体、媒介、过程和内容等方面,可以更全面而立体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在起阻碍作用的同时又提供了传播土壤;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选择与诠释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和内容也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文化现代化定义为人类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对封建传统的猛烈批判,以及文学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都对达到这种状态做出了贡献。当然,新文化运动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笔者试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新文化运动在促进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9.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且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上舞台,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对中国的帮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及团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大量翻译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努力探索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陇》杂志是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甘肃籍学生在北京创办的月刊杂志。这是甘肃旅京学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的第一个正式的进步刊物,它积极向我省传播当时国际和国内的新文化、新思想,批评甘肃时政,对甘肃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近代甘肃思想启蒙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化思想的聚集和透视性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取得胜利、中国新的革命文化--无产阶级大众文化产生、现代文化形态开始奠基的深层原因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3.
杨贤江同志(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党员,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启蒙的作用。一九二八年以后.杨贤江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所写的《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奠定了他作为新兴教育理论先驱者光辉的历史地位。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美学在中国现代思想启蒙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世纪20年代前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引发了随后学界美学与宗教之关系的讨论。这场讨论深入到美学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检讨了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理性偏颇,探讨了美感的培育对于新文化建构的重要性,其中所欲表达的情感启蒙,构成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运动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西书译介在西方文化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其启蒙思想是在译介西方与日本的书籍中逐步完善的,且经历了由思想启蒙向审美启蒙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妇女解放问题,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热烈讨论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妇女问题的讨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了解五四时期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就不能窥见新文化运动的全貌;了解了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的发展,就能更完整地认清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有的同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否定五四运动,提出一系列错误观点.五四运动是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所发挥的作用不能抹杀;五四运动把救亡推向新的高潮,但它没有"压倒启蒙",而是把启蒙推进到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启蒙;从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逐步取得了独立、进步和发展,绝不是走上背离人类文明的"歧途".  相似文献   

18.
如果对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则可分为“五四”运动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以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为目的,中期以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和舆论宣传为特点,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推翻旧制度为主流。  相似文献   

19.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阵营在新思潮的汹涌澎湃中发生裂痕、内部分化的标志性事件。在论战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们,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斗争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进道路。经此论战,曾经的同人各自坚持着主义,在各自道路上渐行渐远。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新文化运动阵营产生分化,培养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们的斗争精神,使很多人认识到输入和实行主义须注意实际。这些都是论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民主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在面临现实的国民素质和政治情势下提出的启蒙,在人权和民主等目标之间存在深刻的紧张。所以社会改造的现实性和急迫性是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向频繁、最终改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