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前预设,为精彩生成奠定基础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1、预设学生  相似文献   

2.
鸡蛋里的爱     
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为主。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容易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提问中,难得见到学生可以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缺少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有鉴于此,我们要用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3.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教学预设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教学需要预设。有人认为,新课程以生为主,以学为主,还有必要进行预设来人为设置限制学生发展的教学框架吗?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载体的新课程强调人的发展,这与精心进行教学预设并无矛盾。正相反,进行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需要对个体生命与班级生命的真实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谋划最切实际、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这种预案的价值远远超过所谓的传统备课,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关注生本、关注生成,强调过程、方法,同时,也不否定教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它突出强调动态性、开放性的生成特质,也需要计划性、目的性的预设特质。只有透彻理解、准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本质内涵、价值追求以及相互关系才能真正地走进新课程,实现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的切实转变,不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预设,很少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在预设时,教师设计好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在课堂中,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的教案设计,很少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和回答。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什么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退化,创造能力将被泯灭。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凸显,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拓展,这也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方案,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思路去学习,解除了禁止学生提出预设之外问题的禁令,逐渐由关注预设走向关注生成,以自己的智慧来合理处置“意外事件”,从而激发了学生彰显自己个性的本能,有效引导学生智慧的进发。  相似文献   

7.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这显然与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传统的预成教学一直占据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和进程进行精密设计和过度预设,并在课堂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它无视学生的存在与感受,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也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显然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学理念相悖。与传统的预成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和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挑战、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许雪梅 《四川教育》2013,(11):31-31
一、要关注学习的起点 导,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学设计预设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者心中只有教材、教法,而把学生看作一个待装的容器。教师常常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却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生稍越雷池半步,有点与众不同,便遭封杀,这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僵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几乎丧失殆尽。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非预设的。学生的一句出乎意料的提问,一种迥乎常态的讨论结果,一个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4):148-149
本文通过对现在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分析,发现存在学生被动学习,不善提问,不善主动思考的情况,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布鲁纳的"探究—发现式"教学理论,在物理教学中从预设、生成、评价、思维创新等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常常是封闭的,老师固守预设而教学,对学生课堂反应关注不够,忽略了各种生成性资源,无法引发学生学习自觉性与智慧潜能,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生成性问题,用活教材,注意超出预设外的课堂表现,灵活教学,让语文教学走出模式化、知识化、僵硬化的封闭格局,建构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局面,让学生由被动学、苦学变成主动学、乐学。一、活用教材,灵活预设,促进生成性教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身份缺失是现今学生主体理念在实践中未能如人所愿的历史源头,西方教学传统中学生主体精神张扬则可以提供相应启示;现实教学实践中主体表现乏力,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赋予学生主体的地位过于低微;关注学生主体的生命价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4.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精神就是强调学生多方面的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精神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扩大交往和确立同情。大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与赫尔巴特学派对“教育性教学”的“狭义的解读”有相似之处。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基本精神对“教育性教学”“思想范围”“观念群”的解释,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启示意义,有助于专业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唤醒心灵”“充实心灵”的内涵,有助于克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窄化理解,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心灵能力”要素的挖掘,从而有助于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二次开发。大学专业课教学应按照赫尔巴特教学论精神进行转型,构建新型教学文化,强化“心灵能力”培育,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丰富性、精神主动性和精神生长性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扭转了传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现象,打破传统束缚和僵化保守,突现创新精神,崇尚个性张扬,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开放和谐的写作氛围,致力于写作水平的最终提升。高考作文是有时间、地点、字数、题目、内容等限制的待评判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和功利性。相对于自由创作的文章而言,它更强调预设和构思。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如何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运用于学科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具有显的优势。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学科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还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赵倩 《江苏教育》2007,(8):40-41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任意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预案中,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一种平衡,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相应的回答。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难免会出现教学“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境。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这些问题是他们结合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而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创新精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张丽芳 《福建教育》2006,(11A):46-46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