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媛捷 《现代语文》2014,(10):66-6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对文章情感内涵把握的前提和关键。 一、巧设环节,抓语言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著名的外国绘本,尽管很薄,但是窦老师整整上了两个小时。可以想见,我们自己拿到一本简单的绘图本时可能会觉得很简单,没什么兴趣。讲给小孩听的时候,也是敷衍了事,不会投入地赏读。 但是,窦桂梅老师在解读《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绘本时,非常用心,将课文的独特之处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2.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一、钻研教材的功夫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课上,在于老师范读完课文后,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因为读者流泪了,听者也流泪了,于老师曾说他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了,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一样,就像写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情景,我印象特别深。情景一:在一个学生读完…  相似文献   

3.
怎样组织课文段落的教学?怎样找准领悟文本的切入点?是不是用了多媒体就能让我们课堂取得效益?其实,都应该根据课文来定。深入地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面以几个教学小片断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学片断一:(苏教版教材《番茄太阳》)师:作者说"这一幕"让"我"的心温暖起来。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这一幕中有哪些镜头?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把教材钻研好。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有效地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和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或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一篇课文.教师要透过文本的字面去感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细致地体验文中蕴藏的情和味.让文本与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有机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细读,是对语文文本沉睡的唤醒。语文文本是寓意深刻的故事,是饱含深情的述说,有时它会是一种情绪,有时它又是一种感性。王崧舟老师就曾经说过:“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教师能自觉地正确地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是确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支油画棒     
张倩 《今日教育》2006,(4):29-29
美术活动开始了,是装饰画——《美丽的手套》。听完老师的讲解与要求,小朋友们都自己动手画了起来,只见强强和芳芳在相互的座位间走动,并争论着什么,我寻声而去:“这根红色的油画棒是我们这一组的。”芳芳指着自己面前盒子里的红色油画棒说。“不对,这是我们这一组的。”强强边说边从芳芳那组的油画棒盒子里取出了那支红色的油画棒,并转身拿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相似文献   

7.
李贤华 《教师》2012,(16):38-38
语文教学呈现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篇篇的课文,语文老师基本上是利用这一篇篇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许多老师在教学的形式策略上刻意追求有效性,而缺少对文本的深悟与探究,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当教师对文本进行深磨细琢,读懂读透教材,才能带动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因此,有效教学亟须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钻研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叶圣陶曾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指出:"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本钱不够,办法不多,对于课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工夫还在自己。只靠从别人那里拿来,自己不下工夫或者少下工夫,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抛弃教辅资料和网络信息,在集体备课前,独立面对文本,沉潜其中,认真钻研,深入思考,进行"裸备"。只有如此,我  相似文献   

9.
在此所说的文本特指语文学科的教材,它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其中一座桥梁。教师在使用它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细心、认真的解读,从而形成课堂预设,使知识有效地通过教师这一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知识河中。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经历从"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才能使文本成为自己美丽的倒影,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1.
张庆 《江苏教育》2007,(18):57-59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观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12.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我认为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要学会钻研教材,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一、钻研课题,把握教材的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钻研教材先要琢磨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  相似文献   

14.
深文浅教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的大修订教材和课标实验教材,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如何来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备课要深入(一)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  相似文献   

15.
李新喜 《小学生》2010,(11):34-34
人教版的教材和苏教版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个人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备课要深入研究1.1深入钻研文本,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于永正老师提过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先把课文背出来再备课。的确,研读教材是备好一节课的根本,每一堂好课的诞生无不是从独到解读文本开始的。因而,对于文本解读,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慢慢地,我们可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老师开始埋头钻研教材,一遍两遍地读下去。只是总有一些老师文本"曼妙"之处没有发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却也分析得头头是道。到了课堂上,为了上出  相似文献   

17.
<正>在减负增效的教育大背景下,学案教学如何回归语文本真?如何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如何用学案的方式学出浓浓的语文味?我们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一、设计有语文味的学案(一)学习目标尽显语文味课文归根结底是我们用来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方法,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后,应该想方设法寻找出课文中可以作为训练的点,并把这些训练点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有的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老师是灯塔,为航船指明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大树,用绿荫保护园中的花草;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也许我们未曾在意,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多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老师让我们背课文、写生字,我们把那当作负担;让我们上课专心听讲、在校团结同学,我们把那当作唠叨.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在钻研文本上,有个适度的问题,过深、过浅或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阅读都是不符要求的。实施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最终要让学生得到什么,作为老师是要心知肚明的。每一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要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有关知识的、情感的、文化的等等内容都立体地蕴含在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年赛教时,学校洋溢着浓郁的赛教氛围。拿到抽到的赛教课文《影子》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虽然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有所偏好,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具有浓郁语文味的课文,比如词句优美的《阳光》,富有童趣的《比尾巴》等等。初读这篇课文《影子》时,我觉得文本相对比较直白,而且牵涉到太阳与影子的方位关系,与语文课牵涉在一起,实在是让我觉得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