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个40岁的女人还能风韵犹存,透着成熟的性感,是现在许多女性所向往的。关于美丽,楚妮卡·贝鲁奇说:“美丽是无用的,如果你不能从中得到乐趣。美丽不过是一层自己身上的外衣,如果你不花心思去创造它,很快地,它会变得很无聊。有时你要弄脏它、欺负它、打压它,才能重新找到它。”  相似文献   

2.
陈丽 《文教资料》2009,(17):28-30
索尔·贝娄在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创造的人物形象背离并颠覆了传统父权制性别角色.体现出作者的女性主义写作倾向。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以此来证明以往女性主义批评者对索尔·贝娄的批评并不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3.
英国小说家W·S·毛姆在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着力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即凯里伯母、米尔锥和萨拉,其在作品中批判了米尔锥的肆无惮忌、同情凯里伯母的隐忍不幸、赞美萨拉的魅力高尚,体现出了毛姆矛盾的女性观,这种矛盾是由其自身生活经历造成的。同时,因为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毛姆的女性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矛盾性与局限性却不能否认《人性的枷锁》对反思与推动女性主义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性别批评作为一个整合的研究模式,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的扬弃和发展。性别批评的发展使文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性别现象之中,从而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建构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英国现代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一九八四》被公认为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细观其文中女性人物的艺术形象却不免苍白和单薄,因为奥威尔强加给了她们传统家庭妇女的身份特征。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九八四》中体现出来的"性别等级"和女性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6.
爱丽丝·门罗以女性作家敏锐而独特的眼光,通过透视女性婚前和婚后在家庭婚姻中的遭遇,将女主人公在父性权威压抑下的困顿和焦虑浓缩在"逃离"这一具体的实际行为当中。《逃离》女主人公卡拉的两次"逃离"反映了她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两种心理状态,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菊花》被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在《菊花》中,斯坦贝克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伊莉莎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女性深陷于一个被男人包围著的无望的境地.她们想挣扎、摆脱,但那微弱的向往自由的呐喊声终究被湮没在男人的包围中,包括伊莉莎在内的女人的理想必然会幻灭.  相似文献   

8.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波尼(Francois d’Eaubonne)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个观点开始,许多作家都进行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实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越来越多,领域也十分广泛。回顾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红楼梦》中处处流露出的对女性和自然的赞扬和同情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有极大的契合点,是一部极具生态女性主义色彩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李思炎 《英语广场》2020,(26):40-42
《红字》讲述了女主人公郝思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产下私生女珠儿后,被社会强烈谴责并冠以不齿名号的故事。女主人公郝思特是19世纪女性主义的化身,她不屈不挠、坚持维护尊严的精神给予世人启迪。除了女性主义,作者霍桑还隐晦地表达了生态主义的思想和自然观。本篇论文以生态女性主义为出发点,基于女主人公郝思特的人生经历,剖析霍桑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海的女儿》,会发现安徒生实际上在讨论妇女如何寻找自身价值的问题。《海的女儿》体现了安徒生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但他无法摆脱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制约,在同情女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作为男性,他也无法真正为女性指出一条明确的寻找自身价值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穿越小说的创作是女性作家面对自身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向外界突围的一种方式,在这些小说中,创作者赞美女性,批判男性,体现了女性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短篇小说作品。女主人公费丝从最初的血肉形象到陷入失语状态,其形象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极深的男权叙述逻辑。"宗教皈依"集会可视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群体处于"被看"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男权社会的根源、女性群体的个体意识觉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文章试图应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理论对《荒原》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仔细研读全诗发现:生不如死的人生,无情无爱的婚姻,颓废与堕落的生活是诗中所有女性人物的特征和写照。《荒原》中的男性人物则表现出精神与肉体的畸形脱节,他们要么“有灵无身”,要么“有身无灵”。女性人物象征着圣杯的迷失,男性人物象征着利剑的扭曲;扭曲的利剑已经不能坚定地指向圣杯所在的方向。当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剩下性的差别,当他们只为情欲而存在的时候,这个世界必然会成为比地狱更可怕的荒原。只有双性同体,实现男女两性的融合和互补,人类才能获得新生,荒原才能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4.
小说《彩票》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对表面平等的"多数人统治"——民主制度的无情抨击、对人性黑暗的深刻揭示以及惊骇的结尾却使它一经出版便震撼了整个美国。它的作者雪莉.杰克逊更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和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角色、女性的抗争及女性悲惨的结局等方面总结分析雪莉.杰克逊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妇女在父权制社会中弱势命运的关注及抗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期,酷儿理论作为继女性主义之后一种新兴文化社会理论在欧美思想界极为盛行。queer是性别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对关键词的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关键词queer的译介经历了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观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重要的关键词,曾被许多英美女性主义研究者研究。在关键词"androgyny"的译介中,它经历了一个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的语义演变过程,词语的意义不是由西方理论规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场合中游走。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都为传统的音乐学分析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精神动力,但在其后的发展中却遇到了阻碍。传统音乐学分析虽然偏重对音乐本体的社会历史性阐释,但其立足点必须在音乐本体的考察,阐释者观点也以对音乐本体技术性的分析为基础。以性别因素介入的音乐本体考察因音乐符号本身的特征而遇到了阻碍。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没有获得音乐本体的实证支持时,始终游离在音乐之外,对音乐本体技术性分析的缺乏妨碍了女性主义音乐批评获得更广泛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影片《通天塔》描述了跨越四个国度,情节叠错的四个故事。通过勾勒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话语形象,反映出人类共同的沟通困境-失语。影片中更为引人深思的是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对女性的"失语"状态的描写。墨西哥籍的失语女佣、日本的聋哑女学生等女性形象反映出影片叙事中暗含的男权主义思想,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影片有助于解构了人类的失语困境。  相似文献   

19.
诞生伊始,女性批评就存在着些许不足。其引发问题的神来之笔也往往是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西方女性批评的引进触发了我国学界对女性批评的“问题”意识,然而若要深化研究,我国的女性批评研究须立足于现状和问题所在,了解这一批评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模糊性,然后才能探讨出其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20.
影片《阿甘正传》是电影艺术与美国当代文化互文的产物。从影片的人物形象互文性、情节互文性、主题互文性、表演互文性等方面切入,研究影片《阿甘正传》的互文性特点,便于发掘互文性对于这部电影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