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人们对《雷雨》的研究都是着重于从社会悲剧性方面。中职语文在解读《雷雨》时,对超出社会意识形态的部分却只是淡化和回避,以至于把人物固定化,将周朴园定义为一个资本家。本文从人性和人生定位的角度对大文本《雷雨》进行新的解读,引领中学生在通过几个问题来从课文《雷雨》中体会到人性,对周朴园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3.
王燕 《现代语文》2006,(6):27-28
周朴园是《雷雨》剧中性格最复杂、心灵最隐晦、情绪前后反差最大的人物。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对周朴园的认识逐步趋于全面化、本质化、“人性”化。然而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少年们,透过周朴园一系列充满矛盾的言行洞察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完成对这一悲剧人物的立体鉴赏,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在完成了《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重逢这场戏的两节课教学内容后,以专题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对周朴园这一复杂形象展开的延伸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雷雨》人物形象研读缺少复杂性分析。《雷雨》是复杂性作品,复杂性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方法论。《雷雨》中人物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体现在人物冲突、关系、性格与功能。《雷雨》人物形象的研读,需要立足作品与人物的复杂性,并运用复杂性思维与复杂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雷雨》蕴含着明显的对人类自身和人性关注的主题意蕴。作者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生存、挣扎,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深入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底层去挖掘和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雷雨》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时代,将眼光投到了更远的天地间,追问人类的根本命运。  相似文献   

6.
也谈繁漪     
宁静 《河南教育》2009,(7):50-51
话剧《雷雨》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曹禺对每个人物鲜明个性的刻画。再次品味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深感作家对人性、人生、社会的把握之深,惊叹伟大作品启迪思维的永恒。  相似文献   

7.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9.
《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及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周朴园是个复杂的、多面的人,应结合人性的角度全面地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雷雨》这部悲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一部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往往能向读者展现出复杂的人性。《白日焰火》不是简单的犯罪片,而是一部表现复杂人性的情感片。情感片就意味着观众要从细微之处去感受事件主人公之间不同的、复杂的情感。仔细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全面体会主要人物的挣扎与拯救,深切感受主人公的丰富情感,便可以洞悉影片中吴志贞、张自力、梁志军等主要人物挣扎之痛苦、拯救之艰难、人性之复杂。最终,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挣扎与拯救,向受众展现了复杂人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绘为我们生动地呈现出嘉绒藏区在历史转型期的众生相,尽管自发表以来对作品人物的评论较多,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作品中的老土司、傻子和翁波意西等主要人物的各具特色只是表象,作品其实重在揭示历史转型的"尘埃"弥漫时人性堕落扭曲的过程,并最终经由人物之口为人性为制度唱起挽歌。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13.
从曹禺二十三岁在清华园完成剧作《雷雨》到《北京人》的问世,这个天才剧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了挥毫泼墨的大手笔,他的创作是一个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本文选取的正是经典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具体采用纵向衔接戏剧作品创作和横向与其他作品做比较的方法阐述曹禺创作思想历程并对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雷雨般的郁热苦闷,日出前的彷徨呐喊,原野上的复仇和自我救赎到北京人深刻的思考与回归,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曹禺思想深度不断打破底线,由最初的关注生命的郁热期到将目光投射到对人性和理性的探讨;视角也在不断下移,经历了由家庭到社会由社会,到人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一、切入~①《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等文中涉及的观点,都与原来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田本相的《曹禺评传》中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15.
屡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 ,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 ,关于第一个 ,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 ;第二个呢 ?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 ,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 ,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愤懑 ,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 ,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 ,逗起我的兴趣的 ,只是一两段情节 ,几个人物 ,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对我是个诱…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话剧《雷雨》如一场骤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这个深刻的悲剧已经触及了人性的危区,即自私、趋利。任何一部反映人性弱点的作品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比如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雷雨》也不例外。有人认为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孕育了这场悲剧(许多教学参考资料上都这么认为),我则觉得把这部悲剧之因定  相似文献   

17.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作品十分精彩。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那么曹禺先生在创作《雷雨》时,他的自身情况是什么样的,对于其创作有什么影响,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研究。  相似文献   

18.
年仅23岁的曹禺因写出《雷雨》而一举闻名。文学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塑造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丰满性与复杂性往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周朴园作为《雷雨》的主要人物之一,曹禺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作者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闪现的一点真诚颜色。曹禺在回顾《雷雨》创作时说:"周是个资本  相似文献   

19.
<正>《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曹禺曾说过:"一部《雷雨》全部是巧合。"的确如此,《雷雨》剧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巧合: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周萍与四凤之间血缘关系的巧合;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父子关系;周冲与周萍两兄弟都喜欢上四凤;蘩漪与周萍之间的不伦关系……还有局部的小巧合:例如时间点上的巧合、人物年龄上的巧合等等,这些巧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作品的框架。巧合的应用,既是戏剧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必然,并且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结  相似文献   

20.
《雷雨》中的语言极其含蓄,却蕴含丰富,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特点。“哦”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虚词,却往往大有乾坤。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里反复出现一个虚词“哦”字,展现了人物的多面复杂性,透露出了人物的心理及性格。赏析《雷雨》中的“哦”字,就是揭露周朴园矛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