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后,我设计了一堂练 习课,下面是这堂练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师首先通过一道开放题的练习,巩固“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接着出示下列条件: 根据初步调查,五年级一班男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4元,女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是12元。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你想求出什么?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求出平均数。3.能读懂简单统计图,并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愿意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5.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的平均数。3.用统计图表解决问题。4.探索计…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求平均数。在课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汇报交流并进行解答,以巩固课堂所学。教学片断如下: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编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学生秩序井然地进行活动,教师适时参与。小组交流后,选择部分学生汇报,并让学生列式解答)生1:妈妈买了很多巧克力,我第一天吃了5块,第二天吃了6块,第三天吃了4块,平均每天吃…  相似文献   

4.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5.
教学“求平均数”在巩固练习时,我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课后练习题,精心地设计了一节练习课。首先复习了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数量关系、移多补少的解题方法。练习时,基本题型根据一件事例一题多变,层层深入,巩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然后在变式练习时,补充了一些典型的习题。这节课,我认为起到了巩固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练得面广,练得题精,感觉学生学习的效果好。看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洋洋自得的神情,我突然灵机一动:也许有必要故意给学生设置点障碍,让他们在克服障碍中接受考验。于是,我出了五道…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7.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9.
我校附小李文英教师的一堂求平均数应用题复习课,设计新颖,效果良好,获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现将其简要评介如下。基本训练教师出示两个题目:①小朋友收集废纸,小华收集了17公斤,小明收集了12.3公斤,小勇收集了22.6公斤。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公斤?②求3791、3793与3795三个数的平均数。学生列式解答后,教师启发他们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再解出了第②题。小结时,教师指出: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般解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但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更为简便。〔评:这两个题目的练习,突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思路——移多补少,也突出了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下面的复习作好了孕伏。〕  相似文献   

10.
统计思想不啻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渗透着,若辅以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将有助于探求中间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统计思想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的渗透。 在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着力于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懂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更要狠抓问题中具体的平均数实际含义的理解。比如所谓“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指的是“这组同学的总身高”除以“这组总人数”所得的商;又如所谓“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指的是“这个敬老院老人的年龄总和”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但在过去,求平均数一直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从应用题由简单到复合的变化来看,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从平均数的一般算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算理来看,通常认为平均数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13.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材历来把平均数问题中的“算术平均数”称作简单的平均数,把“加权平均数”称作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认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学习解题方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强调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的解题技能。教师偏重于解题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从应用题的结构上获得解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尽管教师对于较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和大量的练习,但仍有些学生会找错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虽然有些学生找对了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但也只是单纯地按照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计算,根本…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平均数”可以说是一节传统课,笔者在选择这一课题去实践的时候,却仍然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学生不是对怎样求平均数不熟练,而是当面对一组数据的时候,不能分辨该不该求平均数,是不是一定要求平均数;即便是求出了平均数的结果,学生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到底表示的是什么。如果说在“平均数”的教学中,计算技能的掌握是一贯受重视的,那么相关的分析能力可能是曾经被忽视的。基于此,笔者设计并执教了“平均数”一课,现选取其主要教学片断,尝试与朋友们探讨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让练习课的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形成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我在《平均数》练习课中进行了尝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9页。目的要求:1.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2.在教学中渗透“集合”等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过“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1.揭示课题,引起悬念。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出平均数?这种问题在你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2.实际操作,引出概念。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玻璃杯放在讲台上,并在三个杯里分别放进2支、3支、7支彩色铅笔,边放边让学生默默数数。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并  相似文献   

18.
王蓉蓉 《考试周刊》2012,(84):72-73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人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9.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仅就学生练习中的几个错例,说明求平均数问题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