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的羞怯     
如何看待幼儿的羞怯每个幼儿都难免会出现羞怯感。即使平时最活泼、最健谈的孩子,当他面临一组完全不熟悉的幼儿时,也会变得沉默无言,行为拘谨。幼儿的这种羞怯感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幼儿见到不熟悉的客人时,也会出现羞怯感。这一类的羞怯感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一个人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方时,都会作出一种保护自身的反应,幼儿当然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当幼儿因面临一种新的、陌生的环境而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时,家长对其抚慰和鼓励尤为重要。家长如果采用埋怨的态度(“看你!长得那么大  相似文献   

2.
羞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体验,但过度羞怯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性影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羞怯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羞怯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也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在对羞怯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羞怯干预的几种基本心理行为技术,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渴望得到鼓励,是一种人皆有之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心理需求尤为强烈。特别是那些天性比较懦弱、羞怯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因为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毅力,树立信心。而对于那些虽不懦弱羞怯,但却屡遭失败而逐渐失去进取心的孩子来说。鼓励就意味着给他们以勇气、希望和信心。就是一般的孩子,也常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需要独立处理一些紧迫的甚至在他们看来是“危险”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到3岁的幼儿处于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的发展阶段,其中心任务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积极的经验可以引导孩子认可自主活动,然后产生自主性.如果孩子经验的大部分由消极经验构成,则会导致孩子感到羞怯并怀疑其自主活动力.  相似文献   

5.
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两个会害羞。这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总会有办法的。你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一些羞怯的孩子太脆弱了,他们非常需要专家的治疗。但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每当陷入困境时,首先要求从关心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帮助,为了使父母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有关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班级总有几株"含羞草"。他们怕见生人,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伴;从来不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说话老爱低着头,红着脸,声音也比较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羞怯情绪。一般来说,羞怯心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但一个人如果到了成熟年龄还不敢与人正常、自然地接触和交往,就会对他们终身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7.
柴清民 《小读者》2012,(12):4-5
专家们介绍说,目前有不少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常会陷入疑虑、困惑的尴尬境地。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孩子及其家长咨询最多的问题。成绩好、受老师喜欢的孩子往往会被同学孤立,而成绩差的孩子常诉说被人瞧不起、被同学所冷落。凡此种种,都说明大多数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羞怯和自卑感,许多青少年在遇到失败、遭到挫折以后,面对  相似文献   

8.
所谓羞怯,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和恐惧、害怕有许多相似之处.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但时问长短有别.有的人到成年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对人恐惧症".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却因羞怯而故意躲避;有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会脸红舌硬……上述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羞怯心理”。羞怯是逃避行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因自己的羞怯而烦恼。其实,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羞怯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大家不妨先试试下面几种方法。树立信心。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多采取主动态度。要知道,胜利者比失败者多的往往只是一份勇气。当你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时,你会感到现实要比想像简单、容…  相似文献   

10.
羞怯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程度的羞怯属于正常现象,甚至对促进人际交往具有正面作用;但是羞怯反应过度,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很多羞怯者痛苦的来源。羞怯研究始于1977年津巴多领导的斯坦福害羞研究计划的创立,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Zimbardo在1977年利用自我测试面向5000人的测查表明,80%的人在某些方面存在害羞。[1]有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1.
开启“羞怯生”的心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每班都有一些不爱举手、说话声音微弱、羞怯沉闷的学生。这些羞怯的学生将自己封锁在“玻璃监狱”内,将自己陷于焦虑与疏远的围城中,不仅会失去无数美好的机会,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因此,“羞怯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羞怯生的成因1.自卑。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自我暗示,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羞怯的潜在原因就是自卑,产生自卑感的学生常常胆小、怯懦、孤独、沉默寡言,即形成一种不敢正常接触社会的消极心理。在儿童时期,对…  相似文献   

12.
郭立欣 《辽宁教育》2013,(2X):69-70
<正>让孩子们一起尽情歌唱让孩子独自唱歌,可能有的孩子会产生羞怯、不愿唱,甚至逆反的心理。如果让孩子加入合唱,则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参与集体音乐活动的机会,孩子会更乐于参与。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1.引导幼儿倾听别人的声音。合唱是一个整体协调要求较高的音乐活动,在合唱活动中,各个声部要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在合唱中要求幼儿  相似文献   

13.
张雪芳 《考试周刊》2012,(1):196-196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的意志品质,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没有信心,孩子就无法健康成长。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自信心是在一岁半到三岁时开始形成的。根据他的理论,儿童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信心,克服羞怯和疑虑。如果这一任务完成得好,孩子就会成长为自信、果断、性格开朗、富有活力的人。自信心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有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14.
羞怯 ,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 :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声音低弱、口齿不清、常常是话未说完就满脸通红、汗流浃背 ;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其他同学嬉戏打闹 ,他 (她 )却远远、静静地坐着 ,如同身处世外桃园。羞怯会使学生对所处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或是漠不关心、或是感到害怕 ;学习上遇到困难缺乏信心 ,羞于向他人请教 ,还自认为天生愚笨。有羞怯心理的学生 ,做任何事情总是畏首畏尾 ,缺乏主动 ,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心理一旦形成 ,就会因羞怯、内向而导致自卑害怕。羞怯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埋没学生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孩子之所以羞怯,原因很多,环境和文化都是重要的因素,可能与遗传有关。羞怯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不愿发表意见,在交往方面也经常产生困难。父母可以利用许多技巧来帮助羞怯的孩子适应他人与环境。接受孩子的个性。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尽量给他们关心与爱。慢慢地引导。接受孩子的个性并不是凡事帮他,过度保护他。孩子需要较多的尝试和时间来适应新的事物,你应对他表示关怀,并陪同他寻找方法以接受考验。为孩子将面临的新经历做好准备。事先将可能发生的事告诉孩子,并了解他心中的忧虑,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孩子在家活泼伶俐,一到集体中或遇到不熟悉的人就“愣”住了。或是左躲右藏,不敢现身;或是在集体中一言不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此家长深感忧虑和不安。孩子羞怯的程度因人而异,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在气质上就是退缩型的,对外界环境适应慢;有的是因为个性的原因,面临社交场合会紧张得手足无措;有的则是缺乏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因此没有学习到适当的社交技巧;也有的是受过去不良的经验影响,造成自信心缺乏……我认为孩子羞怯的形成虽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这是一首流行的育儿歌中的几句话,可以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两种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孩子不可能在批评责骂之中健康成长,只有正面教育才能让孩子积极向上。所谓正面的家庭教育,也称积极家教,是以肯定为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莉颖 《宁夏教育》2007,(11):77-77
不要暗示:"我儿子怕羞""我女儿是我们家最胆小的一个""他是一个胆小鬼"等语言只能起到副作用,会令孩子害怕做事或做错事。多鼓励:羞怯的孩子总是从别人那里或自己潜意识里受到批评。当害羞孩子失败时,他们确信是自己没有做好,从而加深其害羞的心理,这里家长就要多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其他方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独生子女易形成在家是主人,而在外却十分羞怯的性格。羞怯是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情感反应。一般有下列表现:见生人害羞、脸红、说话紧张,怯于与人交往等。羞怯有气质性羞怯和挫折性羞怯。气质性羞怯是指抑郁气质类型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周胜国 《学周刊C版》2010,(2):204-205
心理学认为,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不过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社交恐惧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