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这儿真好》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发人深思、情境性很强的童话故事。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小岛从荒凉到美好的变化过程,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怎样让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对缺乏的一年级学生走进课文,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审美情趣上的享受呢?在上该课几天前,我就开始思索着。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网友通过QQ向我请教一道数学题。我一看,原来是一道一年级的看图写数,一年级的题目有什么不好解决的!难道还能把我这个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数学老师给难住了?(如下图)  相似文献   

3.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很重要,平时教学中也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很薄弱,儿童创作时更多的是自由随想。结果发现他们想的和画的并不是那么富有想象力。于是笔者思考:制约想象力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教师如何真正的挖掘儿童的想象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影响想象力的因素,即儿童对想象对象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以及认知程度。具备了这三个因素就能让想象变的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就能给儿童搭起一座通往想象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笔者听了一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课。课中,教师让学生完成P17的最后一题(如图一):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大部分学生还没看清题目,教师就急忙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解法,紧接着教师又提示着: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10以内加减计算的教学,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算理、习得算法的同时获得对运算意义的深刻理解,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我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为载体,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之旅。  相似文献   

6.
在高一年级的一次滚动测验中,笔者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  相似文献   

7.
案例:在一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的听课过程中,其中当教完一年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苏教版第二册),练习阶段教师都出示了这样一组判断题(找错并改正):  相似文献   

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南北朝乐府诗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背。老师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也总是抓住孩子们不明白的地方,讲“敕勒川”,讲“穹庐”,讲“风吹草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开学不久,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课,内容是“十几减5、4、3、2的口算”。教师先复习“几加几得十几的口算练习,接着出示例题(1):“12-4=□”。提问学生:“谁能想出来12-4=?,你是怎样想的?”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4 8=12,所以12-4=8。”而另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10-4=6,所以12-4=8。”  相似文献   

10.
孔波  徐化美 《贵州教育》2012,(20):22-23
转眼又到八月,身为教导主任的我又开始提前忙碌了起来:制订计划、核实编制、汇总工作量、编班分班等等,正因如此我才有幸经历一般老师都不了解的一些故事。这些事情中,有让我焦头烂额的,有让我左右为难的,有让我心生愧疚的,还有让我心酸心痛的……不愿上学的小刚小刚开学上三年级。暑假开学的头一天突然对妈妈蹦出一句:"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妈妈以为孩子是假期玩得太开心,还没玩够,就对他说:"傻孩子,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听了初一的一节语文课,课的重点是分析愚公的形象。在老师的诱导下,多数同学很快概括出:愚公是一位敢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英雄,而其中一位同学则说:“愚公真愚,自不量力。”授课老师愕然,接着便摇头不已,否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听到此处,我想:这位同学的回答也并非无道理,他突破了“思维定势”的限制,换了角度去思考问题,别具新意,应该表扬。再说,现在素质教育不正提倡创新思维吗?老师为何要全盘否定呢?究其原因,老师的回答很“实际”,“考试卷上的愚公形象只能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否则一分不给。由此我想,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之中,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讲了多少年,但目前中小学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旧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育者喊着素质教育的新口号,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校教学的改革工作有名无实。就如上老师做法而言,确实有情可原。因为考试时将愚公的形象答成“愚公真愚,自不量力”不但一分不给,连任课老师也变得毫无素质了。无奈之下,只能否定同学的别解。然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们是否想过: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从应试...  相似文献   

12.
一次信息课上,我让学生关闭窗口,竟然有个学生站起来去关旁边的窗户,顿时引发哄堂大笑,他也难过得满脸通红。这是个真实发生的事情,我没有笑,而是深深得感觉到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底子薄,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几乎要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13.
一、内容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二、缘起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背景的变化,中国现代学的原有经典和名正日渐对他们失去吸引力,这和这些作品本身艺术魅力的匮乏不无关系,同时也与我们过去对它们的评价偏于艺术以外的角度有关。章对此种现象的产生及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自湖南的某"神童",十三岁上大学,十七岁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少年"天才",后来却从中科院肄业。知者无不为之惋惜。肄业的原因除了他的知识结构达不到所学专业要求外,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不能胜任学业。  相似文献   

16.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所涵盖的策略有列表、列举、画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如何让学生清晰地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知道什么时候使用什么策略,还是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通过构建认识学习内容的特定方式来实现目标,充分运用“变”与“不变”的范式,特别注意某个主题的内容,以及对这个内容的安排,这样做容易理清解题思路。本文结合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例1练一练”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赵云芬 《班主任》2001,(8):38-39
开学才几天,便有学生哭着说:"我要回家."听着似乎可笑,但正反映出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状况:小学生第一天上学的新鲜感、自豪感逐渐消失,学生们开始感受到学习、生活上的种种不适,产生了害怕、退缩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课尾部分的一道练习题的设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6年前的7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工作刚刚落下帷幕。我在整理新生资料的时候,有位家长领着一位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经过询问得知要为孩子报名入学,再看看他带来的户口簿,知道小男孩叫亮亮,刚满5岁。我以孩子不足6周岁和招生名额已满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但那位父亲并不甘心,要求见校长,无奈之下我只好带他面见校长。来到校长室,亮亮的爸爸对校长说,他为了培养孩子专门辞职在家,教孩子识字、算术、武术,  相似文献   

20.
朱美华 《贵州教育》2011,(19):25-26
一提到"课时量",人们会自然联想到中小学的常规管理。事实上,对于中小学课时量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三令五申的强调:要求学校重视课时安排的严肃性和法规性,课程编排上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