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传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叙述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语第九册中的《古诗三首》(白居易的《暮江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赠汪伦》)读了使人感到意味隽永,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欣赏。  相似文献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寓居长安之作。  相似文献   

5.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1):34-34
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对“山东”的注解是:“指华山以东”,但在其他古代作品中,“山东”又不能这样解释,如,“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请问:在古代作品中,“山东”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教学文摘     
小语单册古诗常见词语新释 ①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处”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处所”.这在先秦两汉或在现代其用法都没有什么两样.但诗词之中,“处”却往往用以指示时间.作用与时间名词略同,有……“时”,“际”的意思,并不是指处所.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将“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里的“处”字释为时  相似文献   

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传世之作,诗句抒发了作者逢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教学这首诗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可根据诗句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创造形象画面,进而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画面,感悟情感。一、揭示课题,初知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题目交代了时间和诗句中心。“忆”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不仅交代了时间,而且交代了作者情感产生的基本原因,只要稍加剖析,就能引导学生从中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九月     
九月,风霜高洁,雨洗清秋,霜叶如画,人潇洒,正是登临游赏的好季节。唐代诗人王维来到长安,正逢九月九日登高节,离家在外,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的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远离京都长安浪迹四川的杜甫则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的千古名句,抒发了他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宋代的柳永当他“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时候,看到的是“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想的是家里的妻子:“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  相似文献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当时作者身在京城 ,适逢重阳佳节 ,分外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的。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一、析背景 抓题眼首先从诗题入手 ,由题发问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由“山东兄弟”进而介绍背景。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 ,他的家乡是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一带。古时华山以东称为“山东” ,区别于今日的山东。介绍背景 ,使学生的情感定向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抓住课题中“忆”字提问 :“忆”字是什么意思 ?“忆”谁 ?为什么会“忆” ?怎样“忆” ?“忆”字是诗题中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上有这样一道题:“第二首古诗(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佳节指的是什么节?那时有什么风  相似文献   

1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五年制小语第九册第9课,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第16课)是王维写的一首七绝。王维共有五兄弟,兄弟之间的情谊一直很深厚。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为古人在历法上称“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古时把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通称山东,并非单指今山东省一带。王维的家从他父亲开始,由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迁居于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在华  相似文献   

12.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0):45-4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快快:妈妈,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兄弟的,也就是他的哥哥、弟弟。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朴实、最动人的感情,从古到今有多少诗人、作家尽情吟唱抒写。今天,我们所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  相似文献   

14.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学习生字“幼、佳、倍”,借助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2.通过文,体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15.
点击精妙: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扣住“忆”字,转换文体,书信形式更觉情真意切。2.追忆亲情,乡情;追忆苦读,仕途。3.今日登高,物是人非,把感情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条古代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A、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之东,故题曰“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个“九”逢  相似文献   

17.
1.唐代诗人王维,曾在重阳节那天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思念。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如果远在他乡,要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可通过电话、手机与亲人联系。假如王维生活在现代社会,他要通过电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  相似文献   

18.
缘文悟道相机渗透——小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王荣华潘世娥(泰和县苏溪中心小学)一、细品词语,领会情感。文章的思想感情总是流露于字里行间,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加以细细地品味,以明白事理,领会情感。例如,我们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浓意深,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无不被它那真挚醇朴的兄弟情谊所感动。诗篇的艺术魅力,除表现在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引人震撼的至诚情感之外,还表现在结构的巧妙安排上。全诗以“忆”为中心,“忆”为主线,句句写“忆”。字字落实于“忆”,把诗人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表达得  相似文献   

20.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代诗人。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全唐文》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如《红豆》用诗笔写爱情,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亲情和友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