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是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根本依据。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梳理,以单向流动、双向流动和平行流动三种流动类型为维度,可将教师流动政策分为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现阶段政策虽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但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在流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增加人文关怀,合理调控流动政策的各项要素,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健全教师流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对泉州市43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男生的生理适应显著好于流动女生,流动女生的人际适应显著好于流动男生,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感受更多母亲的支持和同学的支持。(2)流动时间在2-5年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越长的流动时间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有利。(3)自评学习成绩优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感受到社会支持好于优以下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差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感受到社会支持低于优以上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4)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母亲是流动儿童主要的社会支持源,其次是老师支持,而同学支持和父亲支持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影响较小。研究结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心理适应性,不同性别、流动时间、自评学习成绩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统计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现状教师流动,可分为教师职业间流动和职业内流动。前者是指教师离开教书育人这个职业流动到了其他的行业领域中,而职业内流动是指各地区的教师之间相互的流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主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浙江温岭农民在创业目标下,离开家乡外出经营西瓜业,取得了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农民流动方式。从流动主体看,表现为能人主导的经营组织流动;从流动目的和动机看,表现为谋求利益与发展的创业性流动;从流动内容看,表现为整合性的生产要素流动;从流动性质看,表现为农—农间的异地流动;从流动路径和轨迹看,表现为以经营市场为目标的多向性流动。这种农民流动有别于普通的农民工流动,实质是一种创业-经营型流动。  相似文献   

5.
流动     
流动是闪烁了几亿年的星辰燃烧划过夜空流动是撕破乌云的闪电送来震耳的雷鸣流动是荷叶上滚过的露珠只是明净的晶莹流动啊——是渡口那折不尽的杨柳黄了又青流动是无韵之离骚书写信史流动是东坡之低唱注定从容流动是老人的白发孩子的笑流动是刻骨的相思情人的眼睛流动啊——是八月十五的月华送来慈母的叮咛流动啊——是秋风吹过树梢是小船划过石桥是飞来飞去的燕子是深巷传来卖花声流动啊——还是初春寒梅枝头的残雪在阳光下无语消融生命在生命中孕育流动在流动里新生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扬帆——报告真诚(指导老师/李红)流动@陈秀玲$山东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方便取样抽取某地区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探讨流动儿童的自尊心理特点。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总体自尊水平低于户籍儿童的自尊水平。进一步而言,女性流动儿童比男性流动儿童、来自城镇的流动儿童比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受小学教育的流动儿童比受中学教育的流动儿童,以及16-18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比8-12岁和13-15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均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水平。最后,基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提出了提升流动儿童自尊水平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聘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归纳为全职式流动、兼职式流动、项目式流动、咨询式流动、候鸟式流动等五种类型.高校在人才柔性流动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某些机会主义倾向也随之产生,降低了流动的效率和效益.对此,本文认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教师的流动日益频繁,流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合理的流动,也有自主的随意流动,这种随意流动引发了许多非议.因此,不得不考虑自由流动的道德底线问题.高校教师中的自由流动者应该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和自身的名誉,遵循一定的流动规则,在此基础上的合理流动才是社会所欢迎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女性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女性社会流动是社会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改革开放后,我国女性就业率越来越高,垂直流动明显增多。但是,我国女性社会流动以水平流动为主,就业层次偏低,相对城镇女性来说,农村女性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少且回流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是社会流动女性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最佳选择,是她们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因此,成人教育在促进我国女性社会流动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市场化机制日益完善,教师的流动权和漉动机会逐步提升,教师流动日益活跃,流动选择更加多元、合理,系统内的或校际间的高校教师流动逐渐取代系统问的流动成为主要的流动类型,流动的区域分布更为均衡,以往由中西部向东部、由一般院校向国家重点院校的非均衡的或单向流动逐步向双向、更均衡的大流动格局发展。同时,目前高校教师流动中仍然存在一些无序、不合理的现象,一些霸王条款不合理地限制了人们的流动权利,教师的无序流动、机会主义行为时有发生;此外,中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较多的问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综观高校教师流动的研究成果,学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流动进行研究,分析高校教师职业流动的内外部因素,考察高校教师流动意愿和流动倾向,有助于全面合理地构建大学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是一种新的学生流动类型。研究发现,“农村高中学生流动”、“高中择校”、“高考移民”在行为主体、行为目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可依照流动时间、流动区域、流动需求进行三个维度的类型划分。影响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推一拉因素、学生个人一家庭因素。农村高中学生流动的未来趋势是:学生流动的规模趋于扩大化;学生流动的机会趋于开放化;高年级学生“回流”现象减少。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常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给该地区的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的流动可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根据是否有利于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可分为良性流动和不良流动。鉴于良性流动和不良流动给该地区教育造成的正负不同影响,因此,构建该地区乡镇中小学教师良性的流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农村社会劳动力向外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业上的流动,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职业上的地域、种类、地位和代际的流动。不同的农村社会职业流动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固有差异。在农村社会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表现在多方面。从农村职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探寻了农村职业流动带来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教师流动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但目前多数学者关注的是教师流动所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对教师流动与教师专业发展之关系的论述很少。文章将教师流动分为自主型流动、政策援助型流动和区域内走教型流动三种形式,并分析了应然层面上各类型教师流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厘清了实然层面上阻碍流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国家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此举是否会成为教师流动的原因之一?待遇上的相对平等能否使教师流动趋于合理化并成为一种常态?以教师流动现状为切入点,从政策、人本角度分析绩效工资对教师流动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主张教师流动制度化,在实施绩效工资背景下,只有改革并完善现有教师流动相关制度,加快教师流动制度创新才能规范有序推进中小学教师流动,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有效。  相似文献   

17.
孟庆东 《成人教育》2021,41(1):71-75
推动高职师资“校企双向流动”,有利于破解存量师资“双师”素质短缺,推动高职院校承担责任使命,实现人才资源社会效能优化。高职师资“校企双向流动”制度演变具有组织模式由“自发流动”向“协作流动”转变、流动要素由“身份流动”向“知识流动”转变、企业人员由“全职流动”向“兼职流动”转变、学校人员由“挂职流动”向“切换流动”转变的鲜明导向。为破解观念守旧、价值错位、制度低效等阻滞因素影响,提升“校企双向流动”实效,需要推动工程实践由“大水漫灌式”向“任务驱动型”回归,推动校企合作由“利益结合体”向“命运共同体”升级,建设一批内置于企业的“校企双向流动”支撑平台,构建有利于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治理体系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流动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客观必然性,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职业流动管理的机制、职业流动方式、职业流动管理目标等方面去构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职业流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群体比较庞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流动儿童的基本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途径,以高职院校志愿者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的形式,凝练了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吴璇  沈晓敏 《比较教育研究》2022,(11):60-68+112
日本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与其完善的教师流动制度从多层面提升教师的流动内驱力不无关系。日本明确了全员、定期、广域的流动为教师的义务与使命,促使公共意识成为教师流动内驱力的重要基底。同时,叠加多方面的权益保障,改善教师的流动境遇,尽可能为流动内驱力的生成减少现实障碍。在此基础上,日本申明流动之于教师的本体功能,重建教师“反思性实践家”的身份认同,协助教师将流动纳入职业生涯发展之中,并建设教师流动支持性共同体。这些努力有助于确保教师在流动中的主体性回归,激发教师的流动内驱力,最终实现“人”与“专业能量”在教育系统的双重高效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