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以暗示。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谈论,“我的孩子太调皮,总是坐不住。”“我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吃蔬菜。”等等,这样的暗示是消极暗示,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2.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人格”。比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3.
杨月龙 《家长》2009,(5):27-29
成功的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的希望,这就是“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受到别人的鼓励,更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也就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逐步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4.
木雨 《家长》2011,(7):36-37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实验,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一天,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的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它时时刻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出发,阐明了教师的语言暗示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指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使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行为,注重语言表达的思想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陈燕 《山东教育》2007,(1):73-73
开学初我们又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天使,他们有的活泼机灵、有的文静内向、有的任性霸道、还有的胆小害羞,性格迥然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缺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楚杰 《家教指南》2005,(3):47-48
对于每位家长来说,教育投入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投入,感情的投入和智慧的投入。态度鲜明,心直口快是不少大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风,明示教育开门见山,不可或缺,但是如果有失分寸,则易成为说教,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朱芳 《今日教育》2006,(5):18-19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上总有几个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交往的幼儿,总是默默坐在一边看着别人快乐地游戏、玩耍,自己却无动于衷。我班的珂珂小朋友入园半年了,平时也很少说话,说话时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别人欺负她,她也不敢申辩,更不敢还手;明明自己会回答的问题,自己却不敢举手。像她这种沉默寡言的孩子常常被老师忽视,其实,这样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相似文献   

9.
闫涛 《中华家教》2012,(4):34-35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人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反讽暗示的作用及类别,归纳并评述了前人有关反讽暗示的主要研究。指出反讽暗示在与其他语境因素的配合下,对反讽话语的理解起到了提示和促进的作用。反讽暗示内容的研究成果对考察具体语言的反讽实例有着指导性意义,进而为跨文化的反讽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炎 《家庭教育》2007,(2S):25-25
青岛二位母亲来信说:我的女儿今年三年级了,各方面都不错,人也长得漂亮,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就是比较内向。很害羞。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站起来念课也会小脸涨得通红!结绩县巴的;家里来了客人,要她主动打个招呼她也不干;带她出去玩,她却老黏着父母,一点也放不开。这样内向的孩子。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她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使用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实施歌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13.
14.
《小学教学参考》2006,(4):25-25
网上保险公司esure.com在100名“白领”的鼠标上安装了里程表,以记录鼠标被点击的次数以及被移动的距离。结果发现:如果以每周工作35小时计算,每个鼠标平均每小时被点击73次;移动约128米。这就意味着,每个鼠标一生被移动679公里,被点击高达37万次。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暗示?心理学认为,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暗号等对某人施加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可以改变接受暗示的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兴趣等。一个人做一件事,不但受本人的性格、智力、能力的影响,还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孩子,因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孩子出生时,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随着他的长大,他越来越爱从各个方面模仿他人。因此,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一所校园里的真实的故事。 一天,著名教育学家罗森塔尔先生走进学校,拿出一份名单,告诉该校的教师,通过他的测试,发现这几名学生特别有潜力将来定会大有成就。教师们接过名单,发现名单上的这几个学生在他们的眼中是表现平平的,有的甚至是十分笨拙的。教师们惊呆了,想不到这几个孩子身上竟然有如此潜力。连教育家罗森塔尔先生也认为他们将来会大有成就。从此以后,教师们改变了对这几个学生的看法,这几个孩子也从罗森塔尔的话中得到自信,变得积极起来。情况正像罗森塔尔语言的那样,这几个孩子进步神速,很快便崭露头角。几年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教师们纷纷对罗森塔尔的预见表示钦佩,罗森塔尔却笑着对大家说明,这几个孩子的名字是从该校的名册上随便选的,他没见过这几个学生。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测试,这只是他进行的一个心理实验。  相似文献   

17.
梁继璋 《高中生》2010,(7):60-60
孩子:写这份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因:(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二)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相似文献   

18.
我儿: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因:(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点说好。(二)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相似文献   

19.
正不知不觉,高三第一学期已经进入尾声,莘莘学子面对纷至沓来的学习任务和不久之后的高考,压力不言而喻,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高三学习压力是每个学生内心都深深渴望的状态。面对压力,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可忽视且简单易行。有人问我,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将自己的状态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呢?我给了他肯定的回答——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在心理上朝着暗示的方向转变。如果懂得利用言语、环境、动作等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习中、考场上就能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而可以超常发挥,给自己带来事半功倍的收效。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