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教师是为人师表之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教师职业是与社会有广泛联系和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在教师劳动的全面展开过程中起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极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道德素养借助于学生这个中介面对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现实生活中,良好的教师道德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现实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道德问题已为世人瞩目,深入开展对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研究,明确科技行为选择的伦理本质,既是科技实践深入发展过程中向科学家们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规范科学家科技行为选择的道德评价基础。目前,在“科技价值中性论”、“科技作用分别论”等科技伦理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认真研究科技行为选择的责任伦理,对科学家们所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给予明确的责任定位,是现代社会科技伦理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道德的研究构成了我国教育学研究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领域。王正平在《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一书中提出“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并据此对教师道德规范进行理想层面的界定。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内基本代表了我国学者对于教师道德的基本认识。但是,在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有学者对教师道德的性质进行了质疑,这一质疑不…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能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的准则,对受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一系列道德影响的活动。它同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活动一样,是提高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体制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道德要有新的变化。旧体制下的“仁义”、“平均主义”、“同情弱者”等的道德观念与新体制下的“等价交换”“竞争”、“强人”等道德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在道德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出现了不协调性时,社会进入“道德规范不定型”阶段,使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和多元选…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学校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的正向影响。但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措施乏力,加之社会、家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品德养成主体的孩子,常常置身价值判断、道德实践的两难境地而无所适从,如成人的“言教”与“身教”、生活上的“吃苦”与“享乐”、社会中的“重智”和“轻德”等层面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交互接受着矛盾体的道德教化和行为熏染,难以形成基本的道德架构,文明礼仪、公德行为更是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个人自主性要求我们在道德建设上坚持方法论上的个人本位;而市场经济的高度社会化特征又要求我们坚持价值观上的社会取向。坚持个人本位就是肯定了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人格定位;而坚持社会取向则又肯定了道德建设中“道德人”的人格定位。两者统一的基础在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相关性。只有从个人本位的方法论出发,才有可能达到社会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师道德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社会大众认为现在教师的职业声望下降了,而一些教育理论界人士却大声疾呼不要给教师过高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这一矛盾现象源于传统教师道德观没有区分教师道德的两个维度:社会大众针对职业伦理,而教育理论界针对个人道德。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的去道德化现象使得人们对教师道德的评价越来越忽视个人道德维度。由于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所以教师道德评价的个人道德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评价不仅要认真考虑职业伦理维度,更要关注个人道德维度及其与职业伦理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涉及到社会道德中的公平正义观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此类矛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矛盾,也关系到社会道德问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当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正确处理坚持正义与遵守规则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沿着理智的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关注整个人生世界和意义世界,唤起和激发主体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与追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社会是以教师作为媒介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为人处世能力(道德)的重要系统。在传统社会,教师以师道尊严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培养其道德习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师权威遭遇挑战。但是,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社会道德的诠释者”,其社会职责、职业伦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担负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0.
周巨安  徐年春 《职业技术》2006,(10):182-182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教学落实有赖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两课”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亮点。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两课”教师的道德形象,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使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强调个人服从社会的政治与道德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儒家的道德教育观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它压抑人性,束缚着人的理性发展.今天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增添了新要求但超高的要求仍存在盲目性和狂热性,我们的道德教育依然缺乏人性。人与社会,人是本,因此我们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应以人为本,克服盲目和狂热。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变迁,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以及由此形成的从社会结构到社会行为,从社会体制到社会观念的各个层面的深刻的变化。 结束“文革”十年的禁锢不久,我国旋即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极度变化,社会内部机制的一次次大的调整,促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突破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体道德新旧观念的矛盾、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矛盾以及个体道德观念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矛盾等等,使社会道德的紊乱状态成为社会变迁时期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面对这一状态,在理论界产生了“道德滑坡论”、“道德重建论”等不同的认知。我们认为,重要的不在于如何阐释变迁时期的道德变异,更为重要的在于我们必须看到:重视与强化社会变迁时期的道德建设,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必须予以认真对待与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就我国社会变迁时期的道德建设的一些问题,发表个人浅见,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全新要求。自从萨乔万尼提出“道德领导”思想,“道德领导力”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逐渐进入全球科研视野。通过分析教师道德领导力产生的时代背景,梳理教师道德领导力理论的逻辑进路,发现学界对教师道德领导力研究的系统性有所缺失,已有的学术成果多集中在教师道德领导力的行为范畴,对教师道德领导力的理论生成逻辑和实践发展路向关注不够。未来的研究突破点是在“道”的层面如何突出对教师的价值引领,在“术”的层面如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教师道德领导理论范式,在“器”的层面如何构建教师道德共同体,以加快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道德领导力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教学观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下 ,对学生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所选择的立场和观念。教学观决定教学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鉴于教学观内涵十分丰富 ,本文仅从观念层面上 ,依据信息时代数学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探讨变革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实施科学的数学教育行为的问题。一、信息时代数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具有双重职能 :一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 ,学校教育必须以培育人格成长与道德发展为目标 ;二是促进学生“学力的形成”。信息时代数学教育目标较过去发…  相似文献   

15.
涂尔干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对社会的认同感、自律性等三个方面着手,按照其思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现要依赖学科教育渗透纪律意识、加强合作学习、惩戒的恰当使用及塑造教师道德楷模等途径实现。但行为的道德性要求与行动者意志自主性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因此,针对这一矛盾,结合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道德教育的内在型转变须在师生共同成长、加强社会实践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中实现。  相似文献   

16.
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内涵与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其特殊意义。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对从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为“自律”。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并非纯粹的“道德人”,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其行为也会发生巨大改变。教师既是社会—化人,其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化结构包括道德的约束;也是经济人,有追求自身利益或偏好的最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和谐道德人格是立足于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道德人格,是高校党员教师人格修养的应然目标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立足于人自身精神与肉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这就要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高校党员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主体价值和行为模式上具有比一般社会成员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们将教师道德视为达成教育的道德目标的关键性因素,无批判地认为教师应该有道德家一样的高尚道德,由此,在教师的道德建设上也遵循“取法乎上”的策略。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夸大了教师道德的教育作用,误解了“教师道德”与“教育道德”的关系,不正确地将对教师高标准的个人道德要求误置为普遍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而,使教师道德研究与道德建设误入歧途,也使广大教师长期陷于道德的重负之中。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人一方面具有“经济人”所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道德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合理定位政府“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切实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适时转变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