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历经繁荣与衰退的跌宕起伏之后,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转向与欧陆哲学对话、转向与传统教育哲学融合和转向公共教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学生感悟、体验、领悟“移动讲堂”教育实践,不仅是约翰·怀特“有意义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的中国化,也是钱学森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大成智慧”教育哲学思想的实践验证,对中国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探讨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怀特分析教育哲学和钱学森系统教育哲学,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提出的品德教育居首位、高等教育“新四科”跨学科融合与交叉发展、中小学教育改革系统最大化的“整体涌现”、建构学生“学习无限制”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前后,英国教育理论界分析教育哲学异军突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20世纪兴盛的分析哲学为分析教育哲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没有分析哲学提供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分析方法的帮助,分析教育哲学难以萌芽和迅速发展;其二,传统教育理论存在的明显不足为分析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间接的帮助,因为分析教育哲学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同时寻找到自身发展空间的。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一般被认为起始于20世纪中期分析教育哲学的产生,国内对英国教育哲学的研究也都集中于分析教育哲学及其后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梳理了威廉·K·弗兰肯纳(WilliamK.Frankena)所指出的分析教育哲学之前的规范教育哲学在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期对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姚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156-158
哲学是追求生活中的智慧。哲学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使人学会思考、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炼。在素质教育视域中,哲学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哲学对话"的方式恢复哲学教育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
20世纪60年代,分析的教育哲学同时在英美异军突起,不仅在方法论上提升了教育哲学的学术性,也具体形塑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教育观,一度成为西方战后的主流教育思想。对此,海峡两岸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希望能直入其中,借此引出重要的学术议题和成果,使华人世界更能领略其学术主张内涵。作者认为教育分析前期的基本主张,包括厘清教育理论之实践性质、坚持教育之内在价值、自主性的教育目的、重视知识形式的教育内容、理性教育方法涉及的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等方面;教育分析后期对教育政策争议的哲学探讨,也有许多原创性的贡献。教育分析哲学近年来当然也免不了受到诸如多元文化、女性主义、欧陆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及马克思批判教育学之批评,在吸纳之余,它依然保持其竞争性之活力并持续发挥影响力。华人世界若能进一步梳理当年分析典范之众文献,将能扩大吾人视野,提升教育哲学学术及指引实践之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教育哲学是芙国的官方教育哲学,与分析哲学在英国哲学界的主流地位相当,分析教育哲学一经形成便担当起领导英国教育哲学发展的重任.作为一种以研究方法见长的哲学范式,分析教育哲学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悖论,它们共同构成了分析教育哲学前进的动力。在这一动力推动下,分析教育哲学在方向和立场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向着更县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是现代性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诉求。自由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价值的颠覆既没有为教育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也没有为正当教育价值的确立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自由主义的本质是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使教育以及善的教育的存在的合法性受到威胁。自由主义不仅已成为挑战传统教育观念从而影响教育实践的坚硬立场,而且它所拥有的民间力量也构成了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实践方案。范美忠事件所引发的思考,不仅涉及自由主义在国家政治中的价值取向,也涉及教育应如何面对自由主义的价值挑战。正当教育价值的寻获必须从对自由主义教育价值的批判入手。反思与批判自由主义是当前教育哲学必然的担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探讨了新自由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主张。在此基础上,以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思想为中心,指出新自由主义教育哲学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进而从总体上对之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Emily G. Wenneborg 《Educational theory》2023,73(1):29-50
Nearly everyone recognizes the fact of deep pluralism: it is hard to deny that contemporary America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diversity of beliefs, practices, and values. We disagree, not on this reality, but on the way we should respond to the pluralism around us. In this paper, Emily G. Wenneborg discuss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esponses to pluralism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utonomy-based liberalism. She praises liberalism for its attempt to navigate certain tensions that accompany its approach to pluralism. At the same time, she raises several critiques of liberalism as a response to pluralism,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religious communities and belief systems. She suggests that trust provides a better framework than autonomy for educating in and for deep pluralism. 相似文献
12.
John White With responses by Wilfred Carr Richard Smith Paul Standish Terence H. McLaughli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3,37(1):147-184
In this paper John White argues that there has been a decline in interest in and support for liberalism in British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e provides examples of work by leading figures in the field that demonstrates scepticism about the key liberal value of autonomy and offers an analysis of new influences in the field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decline. In particular he notes the increase of work from a religious perspective. Doubts are expressed about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to education of some of these avenues of thought, and the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they cause those within the field to be more out of touch with society at large, in which liberal values have continued to be the major source of animation. The paper is followed by short responses from four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whose work he criticises. 相似文献
13.
周芬芬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4):133-136
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教育纳入哲学的境界之中,他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同时必然地承担着对于自由的责任。由人性的自由及自由本身所负有的责任所决定,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自由的个人,他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教育教学方式。在这种以自由为基的教育当中,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是爱与彼此的交往。由于教育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它便因而是复杂的,因此过度的教育计划总是会使结果偏离最初的设想,这对教育是不利的。这种自由教育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张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6):139-142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70年代,英美教育哲学的主流是“分析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在50年代异军突起,60年代盛极一时,70年代日渐式微。分析教育哲学与分析哲学存在“血缘”关系:分析教育哲学的特征与分析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息息相关,分析教育哲学遭受诟病与分析哲学受到批评息息相关,分析教育哲学的涨落与分析哲学的兴衰势呈呼应。这种“血缘”关系是影响分析教育哲学涨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教育哲学之潮在教育哲学领域涌过之后,并非遗产全无。分析教育哲学或改头换面,或新瓶旧酒,对现代教育哲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MA Feng-qi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4)
"教育哲学"有不同的用法,它可以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指个人或教育机构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尽管多数专门的教育哲学工作者认为教育哲学是一般的,但其实他们所阐述的教育哲学也都是具体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哲学是无原则的相对主义,教育哲学的价值在于阐发和宣传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张洪高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4,36(5):11-14
哲学的批判精神决定了教育哲学的批判精神,教育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独特地位决定了批判性思维为教育哲学的课程目标。批判性思维的对象为教育生活的思想前提,包括事实判断前提和价值判断前提。以教育生活的思想前提为对象的批判性思维分为呈现、分析和重构思想前提等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18.
大学自治与政府治理的理性分析——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启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元正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8-11
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提出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大学自治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博弈便是这两种哲学观冲突的现实表现。如何在必要的张力中达成二者关系的有效平衡,如何实现"合作伙伴"的美好远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17年,杜威在他的一篇名为《哲学复兴的需要》的文章中写道:“当哲学不再是处理哲学家们的问题的手段时,而是成为由哲学家们发展出来的处理人类问题的方法时,哲学就得以复兴了.”在这篇论文中,我论述教育哲学也是如此,因为教育哲学应当聚焦在教育问题上,而不是哲学问题上.当然,教育哲学应当以哲学专长来面对教育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学术任务,而且是一个政治任务,特别是在一个教育作为公共利益的观念遭遇压力的时代,在一个教育日益被看成个人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时代,尤为如此.我在文中阐述了在我看来教育哲学家能有所贡献的五个领域.它们不仅为未来的教育哲学工作提供了一个议程,而且为转向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建构了一个论述.这个转向包括在所有教育中都含有我所认为的“美丽风险”. 相似文献
20.
分析教育哲学兴衰原因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红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4):24-26
分析教育哲学曾经一度是西方教育哲学中的主流哲学,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却声势日下。内在的理性困境、对实践的脱离和外在的理论批判是分析教育哲学衰落的主要原因。研究分析教育哲学由兴到衰的原因,对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