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你们认识我吗?以前见过我吗?生:没有!师:初次见面,请多关照!(鞠躬)怎么关照孙老师呢?生:上课多回答问题。生:上课认真听讲。  相似文献   

2.
3.
师:(对大家)今天,我带来了我的一堂新课——古诗欣赏课。这是我刚刚备出来的一新课,也是一种探究吧!探究在我们小学课堂如何引领小学生进行古诗欣赏。还请同行多多指教!(鞠躬)  相似文献   

4.
(播放歌曲《春晓》,学生跟唱)师:歌曲唱的是一首古诗.学过吗?我请一个最棒的同学读。(出示古诗《春晓》,生读)师:读得真好。可惜你漂亮的小手没有发挥作用。谁再试试?(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师:我也会读,听我读,看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5.
李白《蜀道难》时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蜀道难》一诗自面世以来,不仅给诗人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而且引起了历代诗评者的极大关注。要真正解读该诗意境和结构方面的佳境妙笔,必须准确把握时间、空间意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唯其如此,方能透析。  相似文献   

6.
语文,博大的胸怀中孕育着无穷的奥妙;语文,在各种定语的修饰中百花齐放.记得读到过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在《中国小学语文教育论坛》上的一段文字: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  相似文献   

7.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这的确是堂好课。它从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情智语文的特色与追求,可以解读与研究的方面很多,可供开发与借鉴的元素也很多。不过,通览课的全过程,我以为解读与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创造性。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无论是专题与主题的设定,还是教学的设计与过程中细节的处理,都闪现着创造的智慧;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创造性地学,师生共同创造教学过程,是这堂课最主要的优点,也是情智语文之魂。  相似文献   

9.
走近李白     
读李白的诗,常有种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之感。感动于他那集侠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诗人等一体的富有传奇的一生;感动于他那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无不触及的文字;感动于他那挟天风海雨,发无端之想的诗句.读他的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洒脱不群、自由浪漫的李白。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积累、吟诵李白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杨栩生教授的新著《李白生平研究匡补》广搜博采,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不少爬梳剔抉,探幽索微的工作,提出了不少真正属于个人研究心得的精辟见解;而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认识李白,走近李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通览本课,我以为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创造性”。无论是专题的设定,还是教学的设计与过程中细节的处理,都闪  相似文献   

13.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似文献   

14.
逯钦立选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有两首写庐山的诗。一首是南朝陈刘删的《登庐山》:“野烟出炉上,山花落镜前。危梁取大壑,瀑布挂中天。秦始眺宇宙,汉武上旌旃。结庐分往籍,留艑映遐年。”一首是隋代刘斌的《咏山诗》:“灵山峙干仞,蔽日且嵯峨。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石梁高鸟路,瀑水近天河。欲知闻道里,别自有仙歌。”  相似文献   

15.
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演课,有的只是生命的真实灵动、情感的多元指向、思维的火花闪现、智慧的层次演进,《走近李白》留给我们太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杨栩生教授的新著《李白生平研究匡补》广搜博采,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不少爬梳别抉,探幽索微的工作,提出了不少真正属于个人研究心得的精辟见解;而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认识李白,走近李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  相似文献   

18.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06,(1B):15-18
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 生:(轻声地)二泉映月。 师:声音再响一些。 生:(大声地)二泉映月。 师:《二泉映月》是一首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相似文献   

19.
师:先说一个故事。话说三百年前.在法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小城镇里,住着这样一个三口之家,这个家庭很有钱,男主人是个暴发户,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女儿聪明孝顺。大家注意:如果我们现在不是在学习这篇小说,根据以上描述,你们会得出一种什么结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师:同学们,今天借你们班上一堂观摩课,我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师:高兴。(鼓掌) 师:(多媒体投影:余晖下的摆渡图)看到这幅图,我就想起一则古代寓言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兴奋,鼓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