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教学时,要通过再现情境,抓点拎线,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研读。  相似文献   

2.
本则教学设计旨在用灵动的“预设”去预约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别样精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生已了解到很多与此相关的信息,有一定的知识与情感基础。因此在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潜心涵泳、诵读体会、语境想象、移情体验、拓展资源中学会感悟,学会表达情感, 从而构建富有诗情画意,能给学生铺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标本八册第15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与呼吁。3.初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相似文献   

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数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课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能说说“呼声”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再读课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强调体现人文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感受爱与回报爱.而这恰恰是现在许多孩子所缺乏的。本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文章的关键(感受爱与回报爱)设计了朗读、感受父母爱“我”,引导、领会沉默的可贵,讨论、回报父母的爱等几个教学活动.以实现爱的教育。同时,整合资源,使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雪梅 《湖北教育》2003,(15):35-3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名中国中学生雷利在1996年写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的前半部分表达了自己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语言质朴,感人肺腑。后半部分则放眼世界,纵观时空,表现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文字凝  相似文献   

10.
鲁燕 《小学语文》2014,(1):82-8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基于这一定位,笔者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努力探寻阅读与表达的契合点,加强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力度,让学生亲历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3,(13):33-34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教学本课要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这一学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加利秘书长向全世界呼…  相似文献   

12.
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与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感情。教学此文,应根据本单元导读提示和本课感情浓烈、抒情性强的特点,以“读”为主线,用“读”架设起学生和女本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真切感受,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试验]一、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活动与问题预设:1.学生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想和目标 1.拜访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细节、抓住人物活动的语言、神态、动作,并学会倾听与记录。培养搜集和储存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菜园吗?知道菜园是作什么用的吗?今天我们就去一个菜园看看。这是谁的菜园呢?(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2.质疑为什么说菜园是父亲的?父亲的菜园里都有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郾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  相似文献   

17.
刘利 《小学语文》2014,(1):80-81
[教学目标] 1.感悟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喜爱江南、眷恋江南的思想感情。2.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体会诗歌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3.拓展词诗歌阅读,渗透整合学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第一课时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本课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但书中只出示了一幅公园景色的图画,中出现的一组组数量词又很抽象,为了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我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第一课时中讲第一和第三小节,同时又针对农村孩子盼着走出大山开眼界的特点,特创设了到大海、到大城市的公园去旅游的两个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了画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