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尔基曾经说过“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由此可见,行为习惯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2.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命运。”(高尔基语)可见学习习惯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下几方面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两个方面:一是列宁对高尔基革命活动和思想动向的关注,表现了他对高尔基的真诚友谊和热情帮助,以及高尔基追随列宁参加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二是列宁从正在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视角,对高尔基的<海燕>与<母亲>等文学创作的革命功用和社会效益做了精辟分析和高度评价,体现了列宁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可分三个阶段,1892年至1899年为早期,探索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道路为其主要倾向。围绕着个人与个人的悲剧冲突、个人与群体的悲剧冲突、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高尔基对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人性与兽性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给予深刻揭示,从而提出自由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还人以人的尊严”的思想,显示出充分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他一生的创作,使他探索,使他痛苦,也使他伟大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把底层女性形象放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上,塑造了传奇型、蒙昧型、迷惘型和自主型四类女性形象,系统地展示了底层女性的精神成长历程,并对她们的宗教意识、母性意识进行了新的探索,展示了高尔基无产阶级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学活动的组织者。高尔基的文学创作继承了俄国和世界文学的优秀传统,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过程和革命意识,以及他们为摧毁旧世界,建设新生活所进行的英勇斗争,艺术地概括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开创了俄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列宁对高尔基的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誉他是“无产  相似文献   

7.
“三言”人物性格的复合之美周广秀文学的主流总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的。由于文学表现的是生活,是人,是感情,所以可以说,文学史就是一部典型性格发展史。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应当说是科学的真理。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人的性格的变化也是由相对的单纯到...  相似文献   

8.
思之 《家长》2013,(10):30-31
劳动能使孩子更加聪明能干。高尔基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劳动不仅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的意志、情感、兴趣、性格、品德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 詩人李白,自來被人称为浪漫主义者。他的豪放性格和他的任俠行为,是诗人浪漫精神最具体的表現。这就构成他詩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健康的也是积极的。他的不可驯服的叛逆精神,冲击封建秩序的高傲狂态,敢于和一般权臣貴宦作斗爭,也就是詩人的浪漫性格和正直行为的表現。他具有不羈的奔放的情感,追求自由,爭取个性解放,反抗一切传统的束缚,唤起人們对于現实中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斗爭。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追求新奇,追求美丽和光明,企图以这种理想來反抗传统,擺除一胡束缚。他运用了高度的夸张手法,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和他們对于自由生活的憧憬。正如高尔基的明言所指示的:「积极的浪漫主义,则企  相似文献   

10.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王国维去世已70余年了.然对他死因的纷争却始终未停。本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复杂的时代、社会背景;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封建传统化和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自身矛盾而又忧郁的性格。王国维是为“理性”而死的,是为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化观”而死的。他的死是“理性”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喜剧典型。作者在作品中的很多方面肯定他、欣赏他,但又对他性格中的许多消极方面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他的诸多性格之中的矛盾之处,使他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3.
屈原之死,不是“尸谏”说、国君赐死说、以自杀斗争说、返本寻根说和不肯同流合污说等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有待于从化哲学的角度,深入到屈原灵魂深处作进一步的挖掘。本以为,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刺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在观念的层面上,使屈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而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使屈原无家可归。这种情形,对屈原来说,是进退维谷,始终失据;既没有了立身之基,又没有了人生归宿。于是,在穷途末日般的速茫和悲愤之下,屈原地望而死。  相似文献   

14.
自《呼啸山庄》作品问世以来,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就饱受争议,关于他的评论很多,但从他的成长经历并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这个人物性格的成因则相对较少.文章结合希思克利夫的成长经历探讨其扭曲性格的形成因素,并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必然性,最后探求其扭曲性格下善的残留及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对他的最大争议莫过于他的“中体西用”文化观。解读其文化观的发展轨迹、主旨、特征,并对其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进行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冉阿让是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他曾经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做了19年苦役,社会的不公使他仇视一切.经卞福汝主教的启发,冉阿让决心从善.他自我牺牲,正义善良,以德报怨,终于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人.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中的李逵应该定位在悲剧人物而不是喜剧人物,尽管他具有喜剧性格,而且头脑简单、蛮干粗鲁、嗜酒贪赌、耍乖撒泼等,确乎是他落后的一而,然而所有这些,只是他思想性格中次要的一面,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他的憨直、勇武、豪气和反叛的精神,是他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对梁山弟兄的最真纯的义气。但是,恰好是讲义气的哥哥宋江以不放弃忠孝为原则,讲义气的弟弟李逵以不放弃反叛为原则,于是义气就降为附属物了。由于义气与忠孝发生对抗性矛盾,执意实行招安投降的宋江就与反对皇权、反对招安的李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裂变:两人一面是“兄弟”.一面是“对头”。李逵的悲剧正在于:梁山事业最终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害死李逵的人,除了他的敌人.竟还有他的同志、朋友、兄弟!还可以说,除了大宋皇帝是罪魁祸首,宋江的忠孝思想与李逵的义气失误也充当了刽子手。这就是李逵悲剧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在小说《鼻子》中,不正常的鼻子为主人公带来了数十年的心理苦痛,正常的鼻子虽然为主人公带来了一时的内心欢乐,却增添了他长久的烦恼与愁苦。而再次恢复怪异模样的鼻子又一次使主人公现出欣喜之情。通过对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分析,深刻揭示主人公微妙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阐述主人公自卑的心理、试图改变的积极态度以及过于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同时也批判了他人的自私冷漠、利己主义人性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9.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性格中既有软弱性又有坚强性.软弱的一面,造成了他在复仇行动中的犹豫不决.坚强的一面也表现在他的行为之中,使他不甘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而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他性格中的这两个方面造成了他最终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20.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