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鸣剑 《新闻界》2005,(5):144-145
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各种传媒关注的中心,而且专业性的经济类传媒更是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可现状并不乐观.许多经济新闻(含经济理论文章)却受到了受众的冷落,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经济报道爱“打官腔”,有的又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专业味道太浓,阅读门槛较高.尤其是一些远离实际,脱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经济理论文章,教化口吻过重,新闻含量较低,使读者味同嚼蜡,自然难以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样的文章通常是“内行不过瘾,外行看不懂”,影响了经济报道的有效覆盖.就经济理论宣传工作来而言,读者群的缺失,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损失,更是政治上的损失.因此,怎样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当今媒体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要做好经济新闻的宣传报道,走平民化、通俗化是必经之路.经济新闻要做到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4.
维新派报人既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新闻通俗化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虽然他们当中对报纸语言通俗化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报人认为,报纸要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必须走通俗化道路。维新派新闻通俗化思想,过去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大众化"的开端。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却没有注意"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维新派提倡用白话写新闻、办报纸,虽然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对民众知识的提高,对新闻业务的改进都具有积极的贡献,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只属于语言通俗化层面,与"新闻大众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刘济西 《军事记者》2013,(12):31-32
作为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科技新闻传播已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的传播条件更先进、手段更多样、覆盖面更广泛。影响力更大.不仅渗透到了军队的每个角落。还在地方民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军事新闻媒体,应注重将军事科技新闻的特殊性转化为传播优势.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6.
农副业科技知识本身很具体.有的还很复杂.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通过广播把这些知识直接介绍给广大农民很方便。但是.广播全靠“听”.它和报纸的“看”以及电视的又”听”又“看”很不~样的。广播一听就过去了.如果听错.生产上还会受到损失。这个问题在农村科技广播宣传中格外突出.也是科技编辑遇到的最大难题。同时.农村科技广播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主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0年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总人口的809%.小学文化程度占3222%.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而高中和中专程度分别占931%和183%.大专及以上仅占048%。这样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并且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使留在农业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更低.从而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更加困难。据江苏省苏州市在全市35个农业现代化试点村的统计.全部3992个常年务农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竞达到91%。0这样低智能的劳力结构.对农村科技广播宣传通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的科技编辑要下苦功改变编稿方法.变“写文”为“写话”.写农民的话.写农民听得懂的话。  相似文献   

7.
8.
由部分两院院士、中央主流新闻媒体负责人、资深科技记者和新闻网站主编等评选的2011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去年12月29日在京揭晓.2011年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史上,会写下精彩的一页.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素质和科技新闻报道水平显得重要和迫切.写好科技消息,一要让人读得懂,二要引起人们的兴趣,留下深刻印象,应该抓住以下两个关键点以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9.
官毅 《新闻导刊》2007,(2):28-29
实际上,编辑能成为明星,离不开记者的努力——没有记者们从前方源源不断运回原料,编辑纵有三头六臂,也是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记者送回的原料太不尽如人意,编辑也很难在短时间里做出可口饭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采编默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学有文学语言,新闻也有新闻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由新闻受众的广泛性决定的。新闻受众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只有做到了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11.
12.
《新闻导刊》2005,(1):10-10
一、以背景链接的形式加强对新闻立体时空的展现。在编辑重大复杂的国际问题时加入相关的历史资料解疑释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晰的展现,使读者读来脉络清晰、不留疑问。  相似文献   

13.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说这话的是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这句话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点透了导语对新闻,乃至对记者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甚至翻来覆去、几易其稿,唯恐自己写的导语没有个性、落入俗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式。“立片言以居要”,消息导语的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4.
陈瑜 《视听界》2002,(5):29-29
新闻需要解释,已是新闻写作中一条毋庸置疑的原则。科技新闻更需要解释,这是科技新闻本身特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陈瑶榕 《新闻世界》2013,(12):152-154
科技新闻是对科技成果、科技事件、科技人物等进行的报道,担负着向公众普及科技的责任。科技新闻包含着人文色彩,科技新闻人物包含着人文情怀,科技发明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科技新闻报道是培养理性的人的重要途径。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应该挖掘科技人物的人文精神,揭示科技成果的人文意义,实现科技新闻的人文传播。  相似文献   

16.
17.
几年前,凤凰卫视早间新闻开创的“说”的新闻播报形式,就像一石激起干层浪,在国内电视界和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此之后,大陆的各家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马模仿,如湖南卫视、北京电视台的晚间档新闻。这类节目关注的多是市井小巷子的“软性”新闻,主持人一般都是以“说”、  相似文献   

18.
19.
报纸差错一直被报人和读者所深恶痛绝,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差错总是难以绝迹。所以,防错纠错被视为报纸出版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采编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新闻传播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新闻采编又涉及多种因素,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差错的出现。一旦记者在采写环节埋下“地雷”,就很难在后续的流程中加以彻底、准确的排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