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的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的缠绵悱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豫剧不断改革创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本文通过对古装《花木兰》和现代《朝阳沟》两类豫剧进行比较,讨论传统古装豫剧和现代豫剧中所体现出的地方特点,总结豫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豫剧,就现阶段波及的地域、赢得的观众及拥有的众多的专业和业余的表演艺术团体来看,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剧种。豫东的商丘,是豫剧的发祥地之一。其豫东高调梆子(亦被人称为豫东调),自清末以来,以它强大的艺术魅力,以商丘为中心,逐渐在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一带的广阔地域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并先后打入了大西北的新疆、大西南的西  相似文献   

3.
豫剧是我国有着鲜明艺术特征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我们中国千年戏曲文化的重要部分,豫剧艺术同时也代表着中原文化精神。豫剧充满了民族特色与艺术品格。本文通过分析豫剧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对豫剧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板胡是中国北方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主要伴奏乐器,其音色淳厚、坚实激昂,富有极强的穿透力,在拉弦乐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板胡在音色与表现力等方面与高亢明亮、富有激情的豫剧相契合,在豫剧表演中起着为豫剧表演补足戏剧曲调,为其音准节奏保驾护航、丰富豫剧声腔韵味、烘托豫剧剧情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如今的豫剧在创作剧目、演唱技法、从业人员及未来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豫剧文化,如何做好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豫剧走出低谷,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将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石琦 《考试周刊》2011,(20):30-32
豫剧作为最大的地方剧种,以其独特的魅力蜚声海内外。唱词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媒介,是豫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探讨了豫剧唱词的语言特点,认为豫剧具有和谐的音韵美、浓郁的抒情性和质朴的通俗美。探讨了接受理论的翻译观,从接受理论视角,以豫剧《七奶奶》为例探讨了豫剧唱词的翻译方法,即用相同或相近的韵脚保留源语中的音韵美;保留原有的修辞;采用省略、意译、口语化、转译的方法保持其通俗美。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复兴值得广泛关注。回顾豫剧乃至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豫剧繁荣与衰败的规律。探讨现代大众文化对豫剧的冲击,可以认清豫剧发展的现状。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必要用体现中原"小传统"的豫剧来纠正这些不良影响。豫剧的振兴需要借鉴大众文化所催生的新艺术形式来增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的是世代相传的创作和传承方式,其中继承和创造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重要特点.在豫剧的保护和发展中,重视豫剧表演传承人尤其是其优秀传承人的明星作用,重视对豫剧优秀传承人的培养和宣传,是保护豫剧及发展豫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豫剧改革不仅使豫剧有了成熟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豫剧现代戏这种东西合璧的奇特豫剧样式。豫剧现代戏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的结果。樊粹庭等受过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豫剧进行改造,创造出了这种新的形式;而建国后政府对现代戏的扶持使得现代戏达到了成熟。但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下,随着豫剧传统戏的复兴,豫剧现代戏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51-153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特别是在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基础深厚,演出团体繁多,受众群体广泛,但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堪忧。因此,邯邢地区豫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排演反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和剧目,营造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环境,打造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品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使豫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繁荣,与时俱进,迎接豫剧艺术提高、发展、创新的新时代,努力实现豫剧艺术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樊粹庭在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开拓性地促成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的转型,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他推进了豫剧都市化进程,创作和改编了一批豫剧经典剧目,大幅提升了豫剧品位。他确立编导中心制,组织管理新型团队,促成豫剧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现代化,并为豫剧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12.
豫剧板胡的产生、发展及特点,板胡在豫剧音乐中的演奏艺术。  相似文献   

13.
作为河南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光山花鼓戏,演出形式独特,剧目丰富,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文章通过对光山花鼓戏表演体制及音乐特色的考察,描述其在表演效果、行当设置、舞美布景、班社构成等方面的地域性特征,发掘其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河南豫剧发展史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河南豫剧群体创作、重乡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娱乐性强、适合人群广的特点。在论述其音乐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豫剧无曲无谱、口头传唱的独有特性,揭示了豫剧兼收并蓄、注重自我超越的优良传统,指出豫剧在传承中原文化,展现河南精神,演绎地方文化,幸福百姓生活,展现河南形象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方面的巨大作用,并希望河南人通过河南豫剧搭建根亲文化平台,传播中原文化,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创建文化大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豫剧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精品剧目多次走出国门。但由于目前豫剧剧名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豫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同时关于豫剧剧名翻译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豫剧剧名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名、事物和线索名、剧情名。对于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等归化策略为主;对于以事物、线索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直译为主;对于以情节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释义”、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17.
已故"豫剧皇后"陈素真,以自己质朴淳厚、韵味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和开拓了豫剧音乐唱腔和舞台表演技巧,形成了"陈派"艺术。后因其代表作《三上轿》而被誉为"河南梅兰芳"。她唱腔古朴典雅,韵味纯正而又醇厚;做派端庄含蓄,准确细腻又层次分明。她在台上的念白也被评为"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字正音准,脆甜明亮……"与樊粹庭合作九年,其豫剧表演生涯走进鼎盛期。  相似文献   

18.
豫剧作为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篇章,对于实现我省旅游立省的目的很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豫剧文化的艺术特色剖析,探讨豫剧文化如何促进河南旅游的发展,并针对豫剧文化与河南旅游的结合从产品开发、营销机制、政府扶植和人才培养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豫剧的唱腔,从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调和句法组成等诸方面看,划分为豫东、豫西两个声腔体系,而且整个豫剧唱腔中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各个流派及其唱派,均分属这两大唱腔体系中。豫剧的发展之所以能这么迅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唱腔音乐两大声腔体系的合流。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连戏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被赞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古徽州是学界公认的目连戏发源地之一。目连戏属武戏范畴,武打艺术是目连戏中的精华,在目连戏的发展起中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目连戏尤以武打、杂耍见长,深受观众的青睐。同时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又是徽州伦理、道德和徽州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