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断:A教师的设计一、1.出示第一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植了150棵,第二组植了180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2.学生试做。二、1.出示第二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18人共植树43棵,第二组22人共植树77棵,  相似文献   

2.
《两步应用题》的教学是在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三、四步应用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例1又是学生学习两步应用题的第一步。例1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难点是找中间问题。 一、导入新课,运用迁移规律 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已经掌握,它是解两步应用题的基础。先将教材的例1改成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作为准备题:(1)新华小学前年植树125棵,去年植树146棵,前年和去年共植树多少棵?(2)新华小学前年和去年共植树271棵,今年植树的棵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第五册40页例1 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定向探索。一、确定目标,激发兴趣。教师出示复习题: 1.口算:①今年三年级学生植树420棵,四年级学生植树500棵,两个年级的学生共植树多少棵?②商店里有电视机91台,已卖出34台,还剩多少台?③一筐苹果重25公斤,3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公斤?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118页。教学重点: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学间隔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三种数学模型。2.能够应用本节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一一对应"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提出学问题1.师:同学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植树问题,看看植树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发现并理解在非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会应用植树问题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一一对应"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系统的、科学的、严谨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总结了许多条文,并将其作为经验不断地强加给学生.在这严谨、科学的背后,教师如此教学是不是"吃力不讨好"呢? 教学片断一:"求两个数差多少"的应用题 师出示情景图:一班植树13棵,二班植树9棵,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自己试试看.(生列式为13-9=4,师板书)真棒!那么,式子中的13表示什么? 生:13表示一班植树13棵. 师:9又表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植树问题的研究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理解和掌握在不同情况下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渗透一一对应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灵活...  相似文献   

9.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的常见题型。它包括非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和平面植树问题三种。一、非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例1.要在3000米长的某大道种树,行距为10米,两端也要栽树,问共需定购多少棵树苗?解析: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3000÷10+1=301(棵)例2.某工厂要从输变电站接一条1500米长的线路到厂里,用了电杆16根,问每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2004年1·2月号2004解析:因为两端都要用电线杆,所以事实上只有(16-1)倍距离,每两根之间的距离是1500÷(16-1)=100(米)(练习:某村决定在1500米长的公路两旁栽树,每6米栽一…  相似文献   

10.
细节回放:"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教材《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始出示课题目: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准备几棵树苗?学生在得到两个不同答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植树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过程性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  相似文献   

13.
题目:在植树节里,某单位每人应平均植树6棵,如果全部由女职工完成,每人平均植树15棵,如果全部由男职工完成,每人平均植树多少棵?分析:这题目不算长,数量关系也不难找:男职工的植树棵数 女职工的植树棵数=全单位人植树的总棵数.而男职工植树棵数=平均每名男职工的植树棵数×男职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将植树问题的解法,归纳为:线段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要多1(P.117题1):圆形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也就是不必加1(P.122题4).回顾任教以来,虽教材多次改版,但"加1"法版复一版,一直沿用,继而,又伴生了"减1"法.众所周知,一些点拉紧了可成为线段等,封闭了可围成圆形等.同样长度的植树段,由于图形不同,植树棵数的确不相同吗?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能利用实物操作或画线段图的方法,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抽取数学模型。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尺子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1.猜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相似文献   

16.
这学期公开课教学我选的课题是植树问题例1(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只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植树问题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先进行了试教。第一次教学1.由植树节活动导入新课2.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  相似文献   

17.
杨安林 《广东教育》2004,(10):55-55
对贵刊今年第6期《平面植树问题的新见解》一文中的有关问题,笔者提出一点商榷的看法。原文言:人们在解决平面植树的数学问题上,常犯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即将“植株”与“植被”的求解法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植株的求法是:种的棵数=每行棵数×行数;植被的求法是:种的块数=总面积÷每块所占面积。作者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其用以证明观点的实例和解法却同样犯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原文举例说:一长方形果园长60米,宽42米,种上果树,行距3米,株距2米,问这个果园共种有果树多少棵?文章否定了(60×42)÷(3×2)=420(棵)的解法,列出了所谓“符合实…  相似文献   

18.
问题1.6     
一群林场口二人与学生一起在去年冬天挖好的坑中植树,平均1名林场工人l小时一可植树15棵,1名学生1小时可植树11棵.但是,当树苗与肥料运来时,林场工人的告和学生的告必须停止植树去帮助卸运树苗和肥料.这天,共植树8小时,其中第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有树苗、肥料运来,结果共植树3382棵.问:有多少名林场工人和学生参加植树?(本月底前寄出解答,要有完整的解题过程,剪下第4。页中“有奖问题征解”标志贴在信封上)问题1.6~~  相似文献   

19.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路线植树,这条路线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研究间距、间隔数、植树棵数、总长度这四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植树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课改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将植树问题编人数学广角,该问题是四年级下册一个教学难点,目的是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笔者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小眼睛!""亮晶晶!"口号一起,学生们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到了黑板上。杨老师温和的声音响起:"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植树问题。现在,一个工程队要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能种几棵树?""4棵""5棵",学生们纷纷抢答。"同学们真棒!可是,有那么多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现在由你们来做设计师,为工程队设计植树方案,好吗?"课堂随即陷入"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