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蓝 《中文自修》2012,(1):46-48,69
我是诗人,我看重这一称呼,因此也决定了我在写散文时,不会以一个散文家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希望在自己的散文里保持诗歌的某些本质,保持它的简洁和清澈,保持它无限的想象力和天真,也保持它饱满的热情和紧张。我的散文是诗歌来临前的夜半时光,也是诗歌歇息时宽容的伙伴。它像一把沉默的椅子,安顿我那因诗歌的狂飙过后而需要抚慰的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我们在欣赏那些经典作品的同时.对诗歌的赏析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诗歌语言凝练精深.含蓄蕴藉,不像散文那样直白如话.不像小说那样形象鲜明.也不像戏剧那样矛盾集中.同时诗人的生活年代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都远离读者的生活和思维习惯.这些都给读者赏析诗歌带来很大困难,给教学设置了不少障碍.  相似文献   

3.
由于散文文体的特点,散文不必刻意地像小说那样塑造典型人物;不必像戏剧那样组织开阂起伏的矛盾冲突;也不必象诗歌那样纯粹而强烈地抒发感情;它可以无所凭借、任意挥洒,一任自然地描写一段平凡的生活。但恰恰也正是在这里,却显示出了散文创作的难度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它可以无所凭借,但却不能没有境界;它可以任意挥洒,但无形的真善美之境界,却早已泾渭分明地决定了散文格调的高下。  相似文献   

4.
感悟类散文,以其优美的画面,独特的文风,隽永深长的哲理吸引着读者。读者在欣赏这类散文时,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因此它拥有广大读者,但是由于这类散文的独特特点,把握这类散文时读者尤其是学生难免有若即若离的感觉。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作者借对象(以景物为主)的叙写,来表明作者的心情或对某方面的认识的手法。如《绿》、《荷塘月色》、《灯》、《雄关赋》等。感悟类散文,也有这样的特点,不过它不像上面那类散文那样,强调主体驾驭客体,因主体心有所想,  相似文献   

5.
高考命题中的现代文阅读,选材以散文为主。散文美则美矣,理解起来却有高处不胜寒之感:散文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写法灵活,表达含蓄,语言优美,能够迅速而敏捷地反映现实生活,它不像小说那样展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画面,不像戏剧那样揭示尖锐错综的矛盾和冲突,也不像诗歌那样让人便于捕捉空灵的意象和绵长的情丝。近  相似文献   

6.
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即文之所至。因为它太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散文很散,散文讲什么?怎么讲?一、要讲头与尾散文似乎是缥缥缈缈,忽东忽西,线索隐隐约约,若断若续,但这种奇妙的构思,犹如飞龙游于云雾之中,往往藏头露尾。一篇散文读到最后,往往是不知不觉地被引进一个意趣横生的境界。再回  相似文献   

7.
<正>散文素以"形散而神不散"而为人称道。散文不像小说一样有连贯的情节,不像诗歌一样有动人的节律,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阅读和学习散文时一定要抓住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散文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写无定法、不拘一格的,应该是情之所至,思之所到的。而初写散文的人还没有那么敏锐的感觉、缺乏成熟的笔法,没有优美的语言,他需要有一些简单的规则入格,就像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一样,此文仅告诉一些基本的走法,给初写散文的人寻一处渡口,架一座桥梁。让文学爱好者能有机会跨入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9.
顾永芬 《考试周刊》2009,(39):77-77
散文素以"形散而神不散"而为人所称道。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连贯的情节,不像诗歌那样有动人的节律,但它有本身的特点。阅读和学习散文一定要抓住其特点,课堂教学亦然。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语言美就像人的仪表美,它往往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锤炼字句,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才能塑造美的形象,有效地传达意境的内涵,使人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纵观古今散文名篇,首先吸引读者的是它们那优美生动、富于表现力、耐人寻味的语言。《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颇具语言美的散文,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整散结合,音韵铿锵。散文语言虽然不像诗歌那样要求押韵,但如果能借鉴诗歌语言的某些特点,如将整句和散句结合运用,就能取得特别动听的诵读效果。所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就在于…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指作家利用形象思维的方法经过艺术构思反映在作品中的一种饱含政治观点、美学理想和阶级情感的生活画面或艺术境界。古往今来,一些优秀的散文和诗歌都有这样一种境界,它强烈地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心灵,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的诗歌和散文的教学,就要正确地理解意境的特点,深刻地揭示意境的内涵,讲出作品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鉴赏的水平。这是诗歌、散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15,(Z1):46-48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发表于1998年3月。作者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其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大、中、小学华语课本。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的文章常常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写出自己人生感悟的智慧精华,让读者倍感珍惜和感动。文本解读:《桃花心木》是写一个种树人种树,"移植时像爱护婴孩一样小心,移完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去管它",让"树  相似文献   

13.
阅读和鉴赏诗歌,要分析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也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广阔地展开情节,具体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与描写环境,它是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清新深远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就要进入诗歌的意境,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怎样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一)从分析形象入手。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是诗人创造意境的手段。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苏小小墓》,由景起兴,通过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如“幽兰露…  相似文献   

14.
正散文历来被称作"美"的艺术,甚至有人直接称其为"美文"。那么,散文之"美",美在何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可谓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让读者尽享散文之"美"。一.意境创设之美谈到意境,人们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是属于诗歌的审美属性。其实,散文同诗歌一样,尤其是那些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也追求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也需要创造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意境的  相似文献   

15.
判定散文仍在突围的依据,就是它的文学性质还没有完成向哲学意义上的“现代”的转变,当下散文表达的仍然是传统性质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当前的散文中,没有看到像在诗歌、小说中能鲜明看见的技巧、形式规范乃至文学性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诗歌的张力指鉴赏者解读诗歌时,诗歌的诗力场(底蕴)向外的扩张力,随着解读的深入,想象力的扩展,它能把读者带入一个无限宽阔的想象场景中,就像突然揭开了时空隧道一个窗口,令读者的想象力随着作者的表达节奏得以爆炸性的无限扩张,有身临其境荡气回肠之感。诗歌的这种张力表现在诗歌内蕴的时空扩散能力和内容形式上的丰厚性。简言之是诗歌的宽和厚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7.
刘鹗《铁云诗存》诗歌艺术世界丰富多彩,其诗兴之所至,任情而发;体物写心,比兴优美;俗中见雅,清新俊逸;善于化用,勇于创新,颇含唐诗的丰神情韵。刘鹗堪称是才情兼美的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8.
正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那是一座随着岁月悄悄溜走的城市,"被听成一首诗的城市,拥有庭院之光的街道"。那里生长出了他自由、平易、清新,还有热情洋溢的散文、小说、诗歌。有一种生动的说法——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我读他的诗,只感到意境深远,意蕴无限。每一首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眼都是闪烁着  相似文献   

19.
<正>王荣生先生说过,散文就是"作者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散文教学中无疑应该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在体会中获得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与散文、诗歌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它与诗歌散文不同的是有更为完整的情节、故事和人物形象,更具有生动性。与戏曲相比,小说以文字为表现方式,不需要舞台表演,具有阅读欣赏的便利性。小说对读者的文学修养方面的要求更为直观简单,不要多么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因此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具有读者优势,比诗歌、散文和戏曲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被更多的普通的读者接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多的人在读小说,不是更多的人在读诗歌和散文,也不是更多的人在看剧本和戏剧。小说不存在"曲高和寡"。因此我们说重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写好小说,给更为普遍和大数量的读者以健康丰富的文学养料,这是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