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乃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情感是由客观事物而触发的好恶倾向。写文章是“为情造文”,以情感为转移,语文教师应当以情感为内核来指导学生作文。—、观察捕情,化情为形学生观察某种客观事物,或爱或恶,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态度不同对观察对象所产生的印象会溶进不同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英语教学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但更需要情感。人的情感是行为的动力,积极情感,如:轻松愉快等,是正动力;消极情感,如:沉闷厌烦等,则是负动力。对学生来说,情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交流活动.这就使语文教学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活生生的人,怀有"喜怒哀惧爱恶仇"七情:而语文教材也不仅仅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们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因此,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情感性.教学中,只有这"三情"的交融与和谐统一,才能使师生产生共振,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产生美.  相似文献   

4.
文章写作离不开思维的逻辑,也离不开情感的表达。情感是人内心的显露,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饱含情感的写作是一篇优秀文章诞生的重要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将记叙文感情充沛地写出来,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情感在小学生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5.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富含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6.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了其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如何达到“知”和“行”的统一也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矛盾。而由“知”到“行”的转化 ,是由“情”、“信”、“意”等心理因素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情”是情感 ,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态度体验 ;“信”是信念 ,即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意”是意志 ,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 ,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这三者中 ,“情”是关键。有了情感的转化 ,才能唤起学生对信念的追求 ,进而转化为自觉的意志行为 ,完成“知”与“行”的统一。在抓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 ,认知与情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它们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也存在着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1 认知对情感的作用。认知对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情感是人对事物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而这种反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人只有在通过认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基础上 ,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 ,一位母亲在河边洗衣服 ,她两岁的儿子在离河边不远的草地玩耍 ,母亲突然回头 ,发现一…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人在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当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持肯定态度时.他就会感到愉快、满意和热爱等,持否定态度时,就会感到厌烦、愤怒和憎恨等。心里学研究表明,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和客体属性有关,人的主观情感是可以适时调整的。本所论说的情感分配是指情感主体由于其社会性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情感投射的差异现象.如当客体满足了情感主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时.主体就会对它投射贬斥、厌恶和冷落等情感。  相似文献   

9.
邹燕华 《中学文科》2009,(16):37-37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中西移情说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寓含着丰富的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11.
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是为了使学生从课文中所体现的健康情感中陶冶性情。且知是情的基础,情反作用于知,两者是有机统一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审视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作文情感的缺失,作文言之无物,干瘪无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血肉丰满、情感丰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映内心、富有个性、感染性强这三个写作情感的属性特征,可以用角色代入共情法、联想想象激发法、经验阅历分享法这三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感情,真正使文章有真情实感,能感染人,震撼人,教育人。  相似文献   

14.
结构是文章的要素之一,《易》对它最早论及。之后,后代学者多有研究,而以梁代刘勰的研究最为全面与确切。但对文章结构的客观性的研究至今较少,宜需深入探讨。文章的结构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写作主体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其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结构要素及其规律性,文章的结构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结构及其规律性在文章中的反映;构成客观事件的结构不同,决定写作主体选用的文体就不同;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文化人"写文章时所用的结构会不同;读者影响结构等。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育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文章以“情”为中心,为主宰,为灵魂,那么这个“情”是指什么呢?“情”是美学的“上帝”,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住“情”这个上帝,进行阅读教育,写作教育,思想情操教育,另一方面,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和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的反映,它与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不同,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任何认知技能的形成与训练,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又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情中明理,在情中受知,在情中养成。  相似文献   

17.
长期唯智和功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情感,情感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获得与发展具有动力和强化功能、认知调节功能、信号感染和迁移功能、生命享用和追寻功能;情感品质的差异也决定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参差不齐.在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要通过以情化知、以情育情、以情坚意、以情导行、以境冶情的方式.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人对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对学生来说,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研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够清除疲劳、激活创造力。充满感情  相似文献   

19.
杨金林 《江苏教育》2012,(Z2):55-59
【我的主张】知情行合一教育要培养知情行统一之人;学校要走知情行合一之路。知即认知,情即情感,行即践行。知情行统一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指标。人的任何一项相对独立的、能决定人某种特定活动方式的社会文化素质都是由认知、情感、践行三因素组成的(此为我的亚素质结构观)。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认知因素是指挥系统,在个体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它提供有关客体的各种信息,人依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作出决策;情感因素是动力系统,在人的活动中起启动、驱策、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践行因素是操作系统,在个体活动中具体执行知、情外化的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素质应包含政治思想、文化、业务、身心等方面内容的角度论述了素质的“广度属性”;从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本能的过程的角度论述了素质的“深度属性”,认为素质教育应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培养以及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养成五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统一起来。并从“广度属性”与“深度属性”相统一的角度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