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由张子开点校完成的《赵州录》,完整地收录了唐代文远所记录的赵州禅师语录,并对之依照较好的版本作了校勘、分段和标点,极大地方便了学人的研究。但白璧微瑕,该书在校勘、标点、文字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即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讨论,以为日后的再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赵娟娟 《现代语文》2008,(6):120-121
本文主要从标点、校勘和词语解释三方面补充《武王伐纣书校注》的不足之处,以期对阅读这篇平话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朱骏声是清代著名学者,所著《小尔雅约注》内容虽少,但在解说文字、辨释词义、考证名物、校勘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其学术价值不容低估。同时,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朱骏声的(小尔雅约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华书局2006年版曾贻芬先点点校本《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举例分析考订校勘。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的阮元,著述繁多,但其最有功于后学的莫过于他所主持校勘的《十三经注疏》。迄今为止,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仍为读经者首选的读本,其所附之《校勘记》,仍为研经者不可不看之作。然而该书虽为善本,也仍有一些不足之处,读者不可不明。  相似文献   

6.
关于《元遗山诗集》的校勘,前人已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当今学界前辈山西大学姚奠中先生主持点校的《元好问全集》,用力最勤,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在协助狄宝心老师进行《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时,发现其校勘、标点方面有一些问题,现试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元好问全集》增订本进行订误补缺,以期再版时斟酌修改。文章分为校勘和标点两个部分,其中,校勘部分列校记错误3条;沿底本而误者8条;因他本而误者25条;因形似而讹8条;其他讹误13条;关于径改原本文字的问题6条。标点方面有4条。  相似文献   

7.
沈家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法律文献学家,在目录编修、法律校勘等方面作出过较大的贡献。长期的藏书、校书、著书活动,使他比一般学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校勘法律文献的重要性。他校勘法律文献的经验比一般学者丰富,校勘法律文献的方法也比一般学者科学、缜密,因此他取得了丰硕的校勘成果。沈家本校勘法律文献的主要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  相似文献   

8.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篇》是专门讲述考据学的篇章。在该篇中,颜氏运用本校、对校、他校、理校和综合校等方法,对所见到的古书中的讹误进行了一一校勘。在校勘过程中,颜氏单独利用一种校勘方法的情况较少,而利用理校和综合校的方法较多。由于较多地利用理校方法进行校勘,所以在校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9.
《校勘学释例》是陈垣先生的代表作,该书对古籍校勘规律、方法进行了详细而集中的总结,提炼总结出了"校勘四法",使传统校勘学趋于系统化。以《校勘学释例》窥陈垣之校勘思想,可以系统把握校勘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后世校勘学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王念孙在校勘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也偶有推断不妥或失误的地方.王氏校勘出现的一 部分偏误在一定程度上与他对语法的理解有关.因其不能够全面地或真正地从语法角度去分析,而作出了值得商榷的论断.王念孙在校勘时出现一些偏误还与他利用其他文献来校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据文例进行校勘在《读书杂志》中被王念孙作为一个常规校勘手段,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古籍校勘。通过论列《读书杂志》之校勘实例,将从一个侧面展示王念孙对于校勘学方法论之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玲 《文教资料》2012,(4):25-27
欧阳修在长期校理文献的实践中,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校勘成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校勘经验。在校勘条件上,针对"三馆"弊端,他强调严格校勘体制,提高校勘者的素质。在校勘原则上,主张慎改存真,备录异文,补注缺漏。在校勘方法上,讲求对"校勘四法"、"文物校勘法"的灵活运用。这些别有独见的校勘理论与方法既推扬了求真务实之学风,又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念孙在校勘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但也偶有推断不妥或失误的地方。王氏校勘出现的一部分偏误在一定程度上与他对语法的理解有关,因其不能够全面地或真正地从语法角度去分析,而做出了值得商榷的论断,此外,有些偏误还与他利用其他文献来校勘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刘秉忠研究在上个世纪比较沉寂,本世纪初,随着元代历史、元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刘秉忠研究进入活跃期。文史学界的研究者就刘秉忠的一生行事、政治贡献、科技文化成就、儒释道思想、文学成就、文献的校勘整理等多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领域的学者辛勤耕耘,尽管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但刘秉忠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俞樾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与瑞安孙诒让、定海黄以周并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三部著作,都以校勘取胜。他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学思想:说明校勘的起源与必要性;归纳校勘条例;指出校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为后人校勘古籍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对六朝及唐五代时期文言小说佚文的整理,从两宋时期就已开始,但真正取得较大成就是在明清时期及建国前后。同时也留下了不足之处,如版本的选择、前人辑佚成果的运用和误辑等。并且辑佚工作中在求备、求真、对佚文的校勘注释和对与辑佚相关的文献考索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校勘内容主要包括校正《毛传》中的讹文、夺文和衍文;还兼及校正其他书籍的错误。就校勘方法而言,陈氏运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同时以材料为依据,归纳汇证,融音韵、文字、训诂于校勘之中,多角度地进行理校。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一生从事了大量的校勘工作。郑氏在校勘上的贡献多被研究者忽视,他对文献校勘的认识、实践和指导,对于做好文献校勘工作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客观总结郑氏在文献校勘上的贡献,是今天的文献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旧唐书》在历代的传抄和刊刻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讹误和脱漏,清雍正间沈炳震的《新旧唐书合钞》及乾隆时的两次官方校勘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道光年间,扬州学者张宗泰、罗士琳、刘文淇、刘毓崧、陈立等前后两次对《旧唐书》做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校勘整理,大致解决了《旧唐书》严重的讹误脱漏问题,罗、刘等《旧唐书校勘记》集其大成,于《旧唐书》功不可没.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由于成书时代的局限,对于他们的校勘成果利用不够,近20年学者对"点校本"《旧唐书》的校正,也未能很好地利用《旧唐书校勘记》的已有成就.  相似文献   

20.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将考证的方法融入校勘实践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