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制度的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合作创新的法律环境大大改善,同时也存在着有关法律操作性条款欠缺,法律与政策涉及范围广,相互协调性差,以及现行专利权共有制度阻碍了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因此,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律与政策整体思路是以《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法》为基本法,同时完善技术成果依法转移的法律制度,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定职责与法律保障,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学研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控制工作相比以往有了明显进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法律制度不断建立与健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司法实践难度大,缺乏专项法律制度,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等。深入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及其原因,不断完善法律保护制度,才能保障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产学研合作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和引导。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产学研的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社会的进步,但法律方面的条款依旧欠缺,需及时更新完善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法律思路、完善技术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及利益分配机制,对于高校产学研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联合对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教兴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产学研联合战略联盟,而其中制度建设是产学研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现行的产学研联合中,还存在着制度缺失亟需法律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同创新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针对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通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它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为了鼓励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有关的法律、政策,为各方主体的紧密协作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创建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中介机构和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出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流动、仪器设备共享等相关配套政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人财物保障。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加拿大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模式。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重视立法、完善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性和有效性评估。  相似文献   

7.
徐利华 《文教资料》2014,(24):73-74
依托地方产业,实施政府、行业与学校积极参与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青睐。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满足政府、行业与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只有做到互惠互利,才能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三者之间关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是提升高校建设水平的动力源泉.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推进区域创新体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实施.本文介绍了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的发展,分析了校地合作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政府、高校、企业等载体建设参与各方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由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存在外部性,同时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法律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理性的产学研双方虽然知道合作可以给自己带来比不合作更多的人才培养收益,但是最终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上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因此,我国必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专门的法律及其支持体系,为产学研科学发展建立严格的制度环境。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构建起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到位、企业和学研机构措施保障完善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教育"即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钦州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加强和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统一思想,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制定实施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和制度;增加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等条件;增强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自主科研实力;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以项目带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巩固产学研合作关系;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危煜祥 《广西教育》2010,(18):10-1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实施20多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外部环境不佳、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考核不完备等问题。对此,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就应改变传统的合作教育观念,建立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惟其如此,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校办产业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其中政策、制度的因素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要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理顺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关系,创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人事制度、职称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等政策制度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对于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产业发展的推动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当前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政府介入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以"煤"为切入点,以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运行保障,发挥区域优势和学校本身的优势,以有效解决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学研合作必须在有效的模式选择下才能真正发挥推动创新的作用.本文以江苏为例,在分析产学研模式选择指导思想与江苏区域差异的基础上,给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具体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为江苏的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付晓春 《文教资料》2009,(14):142-143
实施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企业、产业乃至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但目前仍然存在校企双方尚未真正重视,产学研合作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如何进一步紧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严重问题:培养模式单一,校所合作缺乏,校企联系松散,创新资源共享程度低,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力度不大等。必须实施多导师与跨学科的培养制度,围绕产业集群完善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大力建设区域研究生教育联盟和全国专业教育资源共享联盟,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创新路径和动力机制,才能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产学合作中的"协调者"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调者”制度是21世纪初日本政府为促进产学合作推出的一项支援制度,核心内容是由政府出资为大学组织内产学合作机构选聘“协调者”,并委托专业化中介组织管理实施。该制度在三年多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协调者”制度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及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可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院校实施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院校走与当地大中型企业联合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模式及措施等进行理论探讨,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实施和顺利开展能起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产学研合作还面临着合作主体地位与作用、权力与义务、合作依据、关系界定、合作成果产权与利益交割、科研成果转化等诸多法律问题。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各方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破解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各种法律问题,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产学研合作还面临着合作主体地位与作用、权力与义务、合作依据、关系界定、合作成果产权与利益交割、科研成果转化等诸多法律问题。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各方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破解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各种法律问题,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