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目前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过程受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调机制、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应通过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等措施,深化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力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相似文献   

2.
谢芳 《江苏高教》2023,(3):69-73+79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地方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等学校特别是区域内高校提供人力资源和科技支持;地方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要做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文章。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高校要研究和探索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育、社会文化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好高校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吉首大学李民教授悉心探讨高校践行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精品力作,是对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的理论归纳与实践总结。该书对于民族地区高校立足产学研合作,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彰显大学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等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应用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地方高校要努力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实际,贵州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黔中经济区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错位,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视角,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分析东陇海经济带的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淮海工学院在服务陇海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多样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注重技术转化,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项目研究;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引导地方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立高校科技园区,使其成为推动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7.
论地方高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错位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方高校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地方高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研究方向、科研考核机制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转变观念,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研究方向和科研考核机制;积极争取与高水平高校合作;转变教学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地方高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错位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依托地方经济发展,走与地方经济结合之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文章结合荆楚理工学院的实际,尝试对荆楚理工学院如何服务荆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价值与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2):63-66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地方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科学研究、拓展服务空间,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应准确定位,深化改革,着力提高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大力推进高校自身与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地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依靠,地方经济社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和条件。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以全新的视野来思考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就地方政府而言,要强化政府职能,统筹规划高等教育,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就高校而言,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和交流,主动承担起促进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州市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州市本科院校主动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自觉的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与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成为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间的双向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地方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成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地方成人高等教育为拉动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这些年地方经济社会之所以发展很快,与地方成人高校培养、聚集大批人才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随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成人高校在配合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在办学规模上片面追求"大而全"、课程体系模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地方成人高校只有在办学规模上走特色发展之路,创新专业方向,拓宽招生思路,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地定位成人高等教育目标,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做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共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分析滁州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策略:转变观念,建立激励机制;修炼内功,建设信心保障机制;凝聚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引领区域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视角,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分析东陇海经济带的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在服务东陇海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多样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服务社会力度;注重技术转化,形成地方特色项目研究;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引导地方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科技园区,使其成为推动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5.
区域性高校服务地方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行政区域分布的概念,一般是指建立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等特征。区域性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具有水乳交融的天然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人才、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参与、引领,区域性高校也需要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突显特色优势,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苹  刘璐  刘旭浩  刘洁晶 《考试周刊》2013,(18):154-155
地方高校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地方高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导向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就此提出了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西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成绩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广西高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十分重视科研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科研成果的产出水平和转化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的方式和质量也不断改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广西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整体能力还不强,高校的科研成果未能获得企业的充分信任和利用,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仍缺少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推进广西高校科研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并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应主动寻求高校为其科研的合作伙伴、技术的支撑单位,地方政府则应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搭建合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文章从区域高校科研工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的角度出发,时区域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功能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地方政府主管的高校功能如何定位,关系到高校自身生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服务地方、能级分类、追求特色的原则合理定位,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与互动之路,建立健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荣。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互动双赢的关系。以校地合作为龙头,参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活动,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是地方高校人文社科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整体效能,必须构建和完善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良性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