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满足新工科建设和智能制造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组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工业4.0汽车智能制造实验基地。介绍了基地的平台构建,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内容等多方面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种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开发了一系列层次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综合实验课程。实践表明,利用工业4.0实验基地开展新工科建设,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新工科建设和智能制造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组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工业4.0汽车智能制造实验基地。介绍了基地的平台构建,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内容等多方面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种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开发了一系列层次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综合实验课程。实践表明,利用工业4.0实验基地开展新工科建设,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点,从重构课程体系、融合交叉学科、改革教学内容和升级实践平台4个方面,构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为其他院校构建符合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为满足未来制造领域的高端复合人才需求而应运而生。建设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必须形成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强调数理基础,基于传统机械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新元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等时代背景下的新技术特色课程。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有限的学制内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深知识,落实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领域要求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建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外实践环境和平台,需要联合智能制造领域国际知名企业、国内领先企业,建设企业实践基地、校内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环境以支撑本专业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将促使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工程教育进一步适应未来制造领域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智能制造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既是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针对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结合四川轻化工大学专业的特点,基于“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制定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渐进培养路线并重构了课程体系,分析了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关系布局的合理性,为自动化专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正在推动传统工业走向4.0时代。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旨在建立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会消失,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随之产生。在自动化生产和数字化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建筑业,在工业4.0的背景下,无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  相似文献   

7.
伴随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在新工科的背景之下,以多方协同培养智能制造型人才为宗旨,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准绳,在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中国工业4.0战略的前提下,摸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方协同的智能制造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培养框架,培养符合对口行业需求、多数企业需要、社会高标准认可的智能制造型新工科人才。实现知识与能力配套,专业与行业接轨的双赢培养。  相似文献   

8.
工业4.0时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发生重大变化,智能生产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机器自组织化,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多专业融合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工业4.0时代发展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框架,通过转变育人观念、修订职业标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创新驱动和激励机制,倡导泛在学习和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等来提升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根据武汉市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多个优质企业合作,构建"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团队职业能力,建成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外产业界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化工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化工专业教学体系成熟,推进学科交叉培养难度较大。本文以化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背景,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优势,开展化工专业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化工、控制和计算机三个专业交叉融合的"智能化工"课程体系,以期为相关专业融合信息技术培养新工科智能制造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给自动化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结合新工科要求,从延拓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升级实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优化重构研究与实践,为类似专业新工科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迈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为特征的新时代。在新的环境下,新工科专业也必须顺应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分析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智能制造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明确了有效构建智能制造平台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平台构建体系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实验室为依托,详细阐述了"工业4.0及智能制造综合课程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首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介绍了教学平台的建设情况,然后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并给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最后介绍了教学实施示例和效果。该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懂理论、擅操作、会管理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适应先进工业社会的能力,同时在开设自动化相关专业的高校中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智能制造工程是由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工业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具有交叉性、系统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面向制造业对智能制造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新需求,探讨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规划与整合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创新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构建基础、综合、创新等实践训练以及融入工程项目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布局与蓬勃发展,对产业所需的智能制造科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对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以山西能源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详细剖析该专业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多元智能理论、多学科融合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研究基础,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深化实践教学环节三方面阐述对应的改革策略,构建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的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阐述了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基础课实验室+综合实验基地+企业实习平台"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内依托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基地,进行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校外借助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实习基地和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和实践"三进三升"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核心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围绕创新驱动、智能化升级改造对自动化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结合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高校自动化相关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体系进行优化,提出创新能力实践体系建设目标,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采用多种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建设思路与规划、运营模式、教学平台规划等方面介绍了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室的建设效果及意义.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室的实践,创新了教学教研方法.同时,基于深度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了现代制造业高级人才,对中国制造业的教育改革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业4.0"正引起德国工业领域的变革,旧的岗位不断遭到淘汰,新的岗位不断产生,新岗位对员工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灵活性、沟通能力等都有了更高要求。从"工业4.0"出发,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了企业和职业院校应不断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以满足新岗位新能力的要求,适应未来智能制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2025”与“新工科”工程教育使得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工科教育前后的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以2014年与2022年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从课程设置的演变特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占比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演变的规律,为同类型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