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赣南客家方言的"全""认""一"能表示程度深义,意思是"很""非常""特别""最"。它们能接形容词、非动作动词。"全""一"由它们的全称量化义语法化而来,它们含有复数、加合义。"认"是由"认真"词汇化而来。"全"表深程度具有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CCL语料库,对"随"和"随着"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随着"虽然由"随"派生而来,但二者在现代汉语中已有了初步分工。在语义方面,它们都不倾向于表示"依据"和"同时","随"主要表示"跟随"义,而"随着"主要表"条件""跟随"和"方式";在表"同时"义和"任凭"义方面,"随"和"随着"存在互补现象,即"随着"不表"任凭","随"不表"同时"。在语用方面,"随"经常与"而""之"等成分共现,用于成语、固定结构或接近固定的结构中;而"随着"并不经常与这些成分共现,也很少用于成语或固定结构中。  相似文献   

3.
汉语虚词往往由实词虚化而来,复音词往往由词组转化而来。双音节副词"时常"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到词义的虚化,也涉及词组虚化为词的语法化过程。"时""常"在各自的语义发展中分别获得了"经常"义,在汉语复音化的推动下,"时"与"常"在频繁的语境共现中发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时常"开始作为一个表"经常"义的同义联合复音词出现,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4.
表空间方位义的"上下""左右"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表约量。文章从"上下""左右"的基本语义出发,系统描写了二者表约量义时的语义及分布特点,并通过统计的方法考察了二者在表时间约量、度量衡类约量和数目类约量上的差异:"左右"表约量的能力强于"上下",频率高于"上下"。然后从认知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上下""左右"从空间方位义引申到约量义隐喻机制,阐述了二者在不同认知域间投射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哭"一词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进行研究,指出"哭"的词义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在语法化过程中,"哭"由可作结果补语的"流泪"义发展到作程度补语的"极点义"。"哭"一词的新义和新型结构的产生受到隐喻机制以及模因论的影响。"哭"的极量义产生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主观化的表现为"哭"可表主观极量义,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形态变为认识形态,由自由形式转为粘着形式。  相似文献   

6.
"更"作评注性副词是在近代汉语时期才出现的,它表频率"又""再"义,表程度"愈""越加"义,表语气"难道"义,还表主观情态"就、绝对、根本、确实、实在、一点也"义。另外,评注性副词"更"有传信功能和情态功能,前者起确定客观信息的作用;后者表达了说话人对事情的观点和态度,具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7.
"打算"来源于宋代的"打X"结构,为表"结算"义的财务用语.南宋中后期引申出"计数、点数目"的意思.元代完成词化过程后,"打算"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引申发展:一是单纯的词义引申过程,在明代产生的"打算1"表"考虑"义,是一般心理动词;一是词的语法化过程,因为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在晚清产生的"打算2"表"计划"义,为表意愿的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8.
曾莉 《现代语文》2013,(4):127-130,2
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都有表"给予""告示"和"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其中"服务"义双宾语句在古汉语中主要表"为动"服务义,在现代英语中主要表"制作"服务义;而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英语中却基本没有。从动词的及物性强度、介词与动词的语义重复这些角度可以解释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里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9.
竹溪话中有"V人子"的语言现象,它的整个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自感义,即说话者的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不舒适的感受.本文从竹溪话的这一语言现象入手,考察了其他方言中这种表自感义的"V人""V人子",认为普通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子"三者的语法性质并不相同,它们构成了一个由词组到词的连续统,由共时分布构成的这一连续统也反映了其历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一眨眼"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虚拟夸张义、出乎意料义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一眨眼"既可以用于现在完成体,也可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一眨眼"在民国时期词汇化为副词,句法环境的改变、认知隐喻以及语义融合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能""会""可以"在表示"能力"义时各有自己的分布范围和语义侧重点。句法上,表示能力的"会"前面可以加范围副词"只/仅",而"能""可以"前面加"只/仅"表许可义,不表能力义。语义语用上,"能"表示的能力是受限定的,"会"表示的能力则有"通性"的性质,而"可以"表示的能力强调客观上无妨碍。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中"怪不得"可作两种解释,一种表不能责备义,一种表醒悟义。从历时平面来看,两者存在演化关系,表醒悟义的"怪不得"是表不能责备义的"怪不得"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朝""夕"常用作名词,二者并列连用为名词短语,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时日,光阴"义,也可指"非常短的时间"。唐代时,"朝夕"虚化为副词,表示"时时,常常",其副词用法的产生是语法化的结果。而"日夕"也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唐五代时期敦煌出土文献以及传世文献作为语料,将"中""里"与"内","内""中"与"里","内""里"与"中"进行比较。验证了现代汉语中"里"具备的"等同义"和"划界义",在唐五代时期为"里""中"共有,而"指代义"却属于"中"独有。现代汉语中"中"拥有的"过程义""状态义""无限义",从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6.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史中表示"失败"义的常用词主要有"败""负""输"。文章从历时角度详细考察了"败""负""输"的历史更替过程。"败"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负"出现于春秋末期,但使用数量及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败"的主导地位;"输"表示"失败"义首见于六朝,但直到宋元明时期才渐渐增多,随后迅速发展,在清朝中后期基本替换了"败""负",此后成为汉语中表"失败"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18.
"除非……,不……"与"除非……,(才)……",是"除非"一词在使用中的两个同义原型句式结构,两个结构同义的原因是"除非"一词兼表否定义和肯定义。在"除非……,不……"结构中,"除非"表否定义;在"除非……,(才)……"结构中,"除非"表肯定义。受认知语用因素影响,有些学者持"除非"词义唯一论,认为"除非"只有否定义,或只有肯定义。将"除非"词义统一为仅表否定义或肯定义,有赖于特定语境环境下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因此,它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V来"从一个表示"行为义"的词发展为兼表"认知义",后又作"话语标记"的语言结构,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笔者不仅考察"V来"格式的语篇表现情况,探讨其主观化演变的过程,还对"V来"类词进行比较研究,从其残留意义的线索出发辨析其内部主观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X了""ad.+X"类词语的虚化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汉语中,存在着从表达评价、判断到表达语气这样一条语法化途径。该途径说明在语法化过程中,词义、句式义、功能义是相互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语气词"吧"是一个决断行为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