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是实现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头,要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与产业需要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慕课(MOOCs)充分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和交互平台,以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强化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对旧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与重构,相比于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为高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对侧重于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工程实践、科技创新能力、师资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知识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并从人文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素养以及商业素养培养等角度,对科学构建艺术学科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指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在高职教育环境,复合型、综合型、应用型的引导下,从现代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素养的要求出发,进行立体的探索,构建科学、系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才能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机电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修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互联网+的虚拟仿真实验和校企联合的工程实践试验,实施“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强化创新能力综合实训”的培养体系,为工程机械领域培养机电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型教育较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而言,有其明显的主体性、全面性、创新性特点。创新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是以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张超 《职教通讯》2017,(23):39-40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打造多元化知识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及营造"创新性"的教学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宏宇 《成才之路》2009,(16):75-7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  相似文献   

9.
法学和会计学交叉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需要大量法学、会计学交叉复合型法学人才,这种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精通法律、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上。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是:创新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培养--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论述了清华院士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观点,包括创新能力发展的要素构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郭凯 《考试周刊》2013,(15):127+178
基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在大学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物理学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五步教学法,把创新性与创造主体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构建创新教学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院校,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教师的品格意志、道德面貌、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创新教育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研究创新教育能力和创造型教师入手,提出了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实践教育向着创新性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四横五纵"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验教学为重点,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东大学在推进开放、综合、研究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实施增加学生"三种经历",举办暑期学校、加强教育拓展等改革措施,在开放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兴学科人才,营造浓郁的科学人文环境.倡导和实施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完善教师教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教育创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遵循创新性人才的发展规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践活动过程.鉴于我国高校的现状,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引入竞争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实现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迫切需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本研究以建立一个培养适合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为总目标,提出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知识体系、支撑体系和硬件环境等设想,着力于个性化创新能力训练和大工程背景下的工程训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学校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观的历史演变角度,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艺术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着重探讨和分析了艺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特征和实施。即以开发脑部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借助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性人格,以艺术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实施上,艺术教育要以实践体验——游戏为实施方式;以学科综合(音乐、美术、影视、新媒体)为途径;以课程资源(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为实施载体。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性、自主性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如何加强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以建立创新性实验平台为核心,以优势科研向为依托,以实践能力为纽带,以正确科研思维为引导,以高素质的导师组为保障,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打破单一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逐步探索“以学生为创造主体”的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形成独特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栋 《文教资料》2009,(30):100-102
艺术和科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右脑、情商,培养和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在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教育是提升工科复合型人才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工科复合型人才科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工科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工科院校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渠道,因此,工科院校要实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