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纬零  孟玮 《教师博览》2012,(9):22-25
叶企孙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3岁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习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6岁开始熟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等。如果在国学上继续研习,或许可以成为未来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
刘方成 《课外阅读》2008,(10):30-31
古代孩童读经读的是什么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  相似文献   

3.
一、确定诵读材料。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 面对如浩瀚大海般的中华古诗文,我们要读哪些内容呢?这也是实践者须重视的因素。诵读材料的选取必须遵循“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易经》的“蒙以养正圣功也”的精神,可以选择《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选择古代蒙养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文《大学》《中庸》《笠翁对韵》《论语》以及唐诗宋词等。  相似文献   

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琅琅的诵读声回荡在北京东路小学操场的上空,越过了教学楼,传到了大街上。这是我校正在举行的千人诵读活动。孩子们诵读的都是我校《情智语文校本教材》上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老子》(《论语》、唐诗、宋词……说起我们的校本教材,  相似文献   

5.
数学家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能背诵如流;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十岁时,父亲讲授《三字经》,他当天就背熟了;现代著名作家茅盾能倒背《红楼梦》……这些人都十分重视背诵,并从背诵中奠定坚实的文化、文学基础,成就了他们的未来,成为人所共知的历史名人。可见,背诵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6.
《母婴世界》2013,(10):114-115
广义上来说,“国学”泛指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狭义的“国学”则特指《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众所周知的中国经典名著,它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了解“国学”的入门著作,在中国古代是蒙学教材,在现代则是孩子初步感知“国学”的启蒙读物。  相似文献   

7.
<正>《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三字一句,两句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三字经位于"三百千"之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中唯一被称为"经"的,可见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  相似文献   

8.
“三线并行”抓背诵 第一线是经典背诵。从《弟子规》《三字经》到《千字文》,接下来是《论语》《孟子》等。一年时间,我和孩子们背完了《弟子规》《三字经》,背了一部分《千字文》。  相似文献   

9.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于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用七天时间与读者、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一时间,著书畅销、讲座爆满,全国掀起一股阅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读她的《论语》心得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甚至心灵盛宴。我想:如果于丹对《论语》没有烂熟于心,怎会信手拈来,随口引用。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读让学生体悟《论语》的感情美,再现《论语》的形象美,理解作者的思想美,感受《论语》的语言美,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耿明明 《考试周刊》2012,(71):128-129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每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如果学生学得糟糕,教师教得卖力、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笔者注意对以下问题的处理。1.注意文化教学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江西省     
《同学少年》2011,(3):16-19
我读《唐诗三百首》 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我爱上了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读散文,好似欣赏缥缈变幻的庐山;看小说,心情随着华山般跌宕的情节而起伏;赏宋词,就如站在峨嵋山上聆听美妙的乐章……然而,最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是那本《唐诗三百首》,它能给我那种与登临气势磅礴的泰山一样无与伦比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问者:钱老师,你好。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作为百家讲坛开播以来最年轻的学者之一,你主讲的《玄奘西游记》和《解读(三字经)》等都反响很大,特别是你讲的《三字经》、于丹讲的《论语》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等更是带动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首先,我想请教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一书包括标点在内,仅仅2万多字,这部篇幅不大的典籍却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但是,我们现在思考《论语》的读法似乎并不合乎时宜,因为在有些人那里,有没有必要去读《论语》还未可知.而我们认为,《论语》该不该用力去读,本来不应成为什么问题.只是今天的人们,包括在古代也算是"士人"的一些学者(有的还是人文学者),他们的回答未必就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古代士林中常有“读《出师表》不流泪,此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此人不孝”之语。这两篇散文皆以情愫殷切动人而名闻于世。二者中的《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为了说明自己因奉养祖母而不能为官的苦衷而上的奏表,除了以“至性之言,悲恻动人”外,那成熟缜密的文思,匠心独具的  相似文献   

16.
刘小林 《巢湖学院学报》2006,8(2):102-104,109
从文学的角度读《史记》,《史记》无疑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座高峰。司马迁的“情感判断”决定了其散文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史记》表达了司马迁至深的哀感和深入肺腑的惊心动魄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古时最高级的考试——“高考”,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京城隆重举行。据统计,中国古代书生要背诵《论语》:11705字;《萧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0845字;合计:407179字。这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一炮走红。于丹用一己之得来解读典籍,把千年《论语》请出深闺;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圣贤思想,让孔夫子与现代人作超越时空的沟通。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毕竟瑕不掩瑜,“百家讲坛一开讲,满城尽说孔夫子”。就其传播诸子百家典籍的贡献,于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三字经》重视教育,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走进高新第二学校.阵阵传统文化的馨风扑面而来:国学经典流动在教室里,张帖在走廊上,回响在耳朵里,交汇在心灵间。国学课堂书声朗朗,学生会诵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以及许多古诗文的名篇佳作:教学楼走廊挂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中国结……学生举步移目都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