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23-42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有无跌倒史的老年人平衡能力控制差异,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6名有跌倒经历和25名无跌倒经历的受试者分别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主要为"起立-行走"测试;静态平衡能力测试包括:单腿站立时间测试和压力平板平衡能力测试。结果跌倒组受试者的"起立-行走"测试时间、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左右移动最大位移量、压力中心动摇径总长、包络面积均显著大于未跌倒组。结论相比于无跌倒史老人,有跌倒史老年人的动态平衡能力较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降低步行速度保持身体重心稳定性;动态平衡能力较差特别是左右方向平衡控制能力较差,提示有跌倒经历的老年人发生侧向摔倒的几率较大。建议老年人应通过规律的运动来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男、女生人体测量学指标(身高、体重、BMI)与优势腿(Dominant)和非优势腿(Nodominant)的平衡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本实验使用Biodel Balance System SD的单脚站立测试系统自带的常测方案,对81名健康大学生优势腿和非优势腿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选用3个平衡指标OSI、API、MLI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男、女生D和ND的平衡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2)性别与OSI、API、MLI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男、女生BMI与优势腿和非优势腿的相关性显著;(4)API与OSI的相关性显著(维持前后方向的平衡能力与整体的平衡能力相关性显著);(5)不同体质类型间平衡能力差异显著(p<0.05)。结论:BMI是影响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优势腿与非优势腿间平衡能力差异不显著;维持前后方向平衡的能力是影响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男性核心肌力与平衡能力的增龄性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城市男性核心肌力与平衡能力的增龄性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对象:330名5~60岁城市健康男性。测试样本年龄段的划分除15~17岁和18~25岁各为一个年龄段外,其他均为每5岁一个年龄段,共11个年龄组,每组30人。研究方法:采用平衡仪、闭眼单腿站立测试仪和平衡木测试受试者的平衡机能;采用1 min仰卧起坐测试、背力测试和侧面身体动力柱桥测试等方法测试受试者的核心肌力。研究结果:城市男性核心肌力与平衡能力的增龄性变化均呈现先增至某一峰值,后逐渐减小趋势;平衡能力综合值与核心肌力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核心肌力的增龄性变化可能是导致城市男性平衡能力增龄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定30min持续跑后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平衡能力之间的差异。方法:18名男性健康青年(年龄:21.23±2.09岁;身高:176.18±3.53 cm;体重:69.91±5.21 kg)分别完成2次30min持续跑,记录全程运动负荷,在运动后即刻和20min后进行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两次运动之间心率、运动后过量氧耗和运动冲量无显著差异(P> 0.05)。优势腿与非优势腿之间的平衡能力各指标的安静值和运动后即刻均无显著差异(P>0.05)。20min休息后,优势腿整体和前后方向的重心动摇距离和速度显著下降(P <0.05),非优势腿整体、前后和左右方向重心动摇距离和速度显著降低(P <0.05),但优势腿与非优势腿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30min持续跑不影响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单腿站立时的平衡能力。安静状态、运动后即刻以及20min后的优势腿和非优势腿的平衡能力无显著差异,但运动20min后平衡能力的恢复情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现在你可以顺畅地滑行了吗?微风拂面的愉悦和踉踉跄跄的狼狈哪个你体会得更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可以提升我们平衡性和稳定性的练习——单腿滑行。当我们的单腿滑行能力得到提高,你会发现脚下轮子忽然变得可以听得懂你的语言,它和你的脚长在了一起,你说去哪里它就去哪里。  相似文献   

6.
郭峰  付彦铭  李东  袁维帅  王新 《体育科学》2021,(1):65-74,82
目的:探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在不同支撑模式下静态站立平衡任务中大脑对下肢肌肉的控制机制。方法:以17名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分别采集运动员在软、硬支撑平面上单腿静态站立平衡过程的脑电、下肢股内侧肌(vastus medialis,VM)、腓肠肌外侧头(gastrocnemius lateralis,GL)、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的肌电信号,同时记录受试者站立平衡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的变化。要求受试者分别进行30 s睁眼的左、右单腿站立平衡。对其站立平衡过程中COP、下肢肌肉的肌电信号、脑电(β波段和γ波段)与肌电信号之间的相干(corticomuscular coherence,CMC)进行分析。结果:1)受试者在睁眼单腿站立平衡过程中,在软支撑面上站立平衡时,COP位移在X轴和Y轴方向的变异程度均显著高于硬支撑面(P<0.001);2)受试者在软支撑面站立平衡时,下肢3块肌肉肌电幅值显著增加(P<0.05);3)对于CMC来说,在软支撑面上维持站立平衡时,β波对应的GL的CMC显著高于硬支撑条件(P<0.05),γ波段CMC显著高于β波段CMC(P<0.01)。结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能在难度较大的软支撑面上完成站立平衡任务,但与硬支撑面上站立平衡相比,其身体稳定性差;为了补偿在高难度平衡控制中的平衡能力,大脑中枢加强了对下肢肌肉的神经冲动,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加强了对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神经调控;在平衡控制过程中γ波段CMC与β波段CMC表现出不同的支配特征,这可能与不同支撑模式下平衡控制过程中本体感觉输入、下肢肌肉的工作性质以及注意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研究长期练习太极拳、交谊舞、慢走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秒表和芬兰Good Balance平衡训练测试系统对太极拳组(15名)、交谊舞组(15名)和慢走组(14名)老年女性进行平衡能力的测试。实验结果:在闭眼单足站立中,太极拳组与慢走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中,太极拳组与慢走组在双脚睁眼、双脚闭眼、单腿睁眼中出现显著性差异。交谊舞组与慢走组在半脚测试中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中,时间T与人体重心COP移动的总距离D,太极拳组与慢走组有显著性差异。COP在X轴上的移动距离MLD,太极拳组与慢走组,交谊舞组与慢走组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太极拳和交谊舞在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方面效果都优于慢走;太极拳和交谊舞具有良好的防止老年人跌倒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史建华  谢康 《当代体育科技》2020,(7):205-205,207
探讨3~6岁幼儿平衡能力的最佳测试方法,为3~6岁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找寻安全且有效的平衡能力测试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共184名幼儿为测试对象,分别进行平衡木、睁眼单脚站立、强化Romberg检查法测试。研究结果显示:3种测试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重测信度,但只有平衡木测试表明不同年龄之间的幼儿平衡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测试效度最好。因此,平衡木测试是3~6岁幼儿平衡能力测试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性别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53名老年受试者进行电脑化动态平衡仪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测试;同时还分别进行平衡能力简单测试方法,闭目原地踏步、平衡木上行走、起立-走的测试、闭眼单足站立、强化Romberg检查的测试、垂直X书写、改良Wolfson测试、前庭步测试的测试.对以上测试结果的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作t检验,多数结果表明老年人平衡能力无性别差异,其中平衡木上行走、起立-走的、垂直X书写测试中发现平衡能力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平衡成绩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左右侧下肢瘦体重含量和左右侧下肢单腿站立平衡能力之间的关系;下肢瘦体重含量、左右侧下肢瘦体重不对称指数与无氧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平衡和无氧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训练策略。方法:本研究以15名具备一定运动经历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使用Horizon骨密度测定系统测定左右侧下肢瘦体重含量。计算左右侧下肢瘦体重的不对称百分比,采用Vicon nexus测试系统测量左右侧单腿站立平衡能力,采用Monark894E测试系统测量无氧功率。结果:下肢左右侧瘦体重含量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左右侧平衡能力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左右侧瘦体重含量不对称百分比和下肢左右侧平衡能力不对称百分比关系散点图呈无序分布,没有明显关系;瘦体重左侧下肢瘦体重含量和左侧下肢平衡能力关系散点图呈无序分布,没有明显关系;右侧下肢瘦体重含量和右侧下肢平衡能力关系散点图呈无序分布,没有明显关系;总下肢瘦体重含量和无氧功率关系散点图呈无序分布,没有明显关系;左右侧下肢瘦体重含量不对称百分比和无氧功率关系散点图呈无序分布,没有明显关系。结论:在具备一定运动经历的大学生中,下肢瘦体重含量和平...  相似文献   

11.
站高时的人体平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名健康青年学生参加了站高时的平衡能力指标的测试。研究表明,人体站高时,双脚站立对人体平衡能力影响不大;单脚站立会对人体平衡能力有一定的削弱,其中闭眼比睁眼削弱程度更加明显;单脚睁眼站立时,人体平衡能力的下降只体现在人体左右方向的晃动加快、轨迹长度加长;但在单脚闭眼站立时,人体除了有左右方向的晃动加快以外,同时还有前后方向的晃动加速,有的还出现站立时间的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呼吸与肢体完整配合是学习蛙泳的一大难点。在练习时,教者常常通过陆上模仿练习(简称单腿站立式练习法)来克服初学者因为紧张和对概念理解的不透彻等原因,而造成的种种错误动作,以弥补水中练习的不足,使初学者获得一定的肌肉感觉,达到掌握蛙泳完整配合技术的目的。但在练习时,初学者往往因为单腿支撑难以保持平衡,而不易得到比较正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纵向观察3个月太极拳训练组和本体感觉训练组研究太极拳训练对中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同时还分别进行平衡能力简单测试方法,如闭目原地踏步、强化Romberg检查、闭目单足站立、前庭步测试。动态平衡仪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闭目原地踏步、强化Romberg检查、闭目单足站立结果表明太极拳训练组要比本体感觉训练组明显好(P〈0.05,P〈0.001)。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锻炼对延缓和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云海 《健身科学》2010,(11):34-35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日常生活中某些行动能力,如手的握力、走路速度、从椅子上站起的敏捷度、单腿平衡的能力等,都是身体健康的指示器,在这些方面能力越强的人,往往更能长寿。  相似文献   

15.
预测老年女性跌倒风险的静立平衡COP活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立平衡COP晃动参数能有效反应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但老年人跌倒风险的敏感预测指标并不确定,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34名65岁以上老年女性的跌倒史和跌倒风险指数与其静立平衡COP晃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静立平衡测试中,COP在单脚站立的左右晃动(速度和位移)和Tandem步站立的前后晃动(速度和位移)能有效评价老年女性的平衡能力、预测跌倒风险;一定难度站立姿势的静立平衡测试更有利于评价普通健康老年女性的平衡能力、预测跌倒。  相似文献   

16.
丁敏奎 《体育教学》2008,(11):52-53
单腿蹲起是身体直立,一条腿支撑身体,一条腿离地,支撑腿做蹲起动作。单腿蹲起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控制身体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运用这一手段时,只是一味地强调单腿蹲起的数量和动作的标准度,致使这一练习手段显得枯燥、乏味,无法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而我在平时运用这一练习手段时,通过练习方式的改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把我创编的一些练习方法介绍一下,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和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邓许更 《精武》2005,(8):38-39
1.实战秘诀,腿落拳到 在世界搏击中除了拳击以外无不强调拳腿及与全身的组合。在实战中为什么一般人只能一拳或一脚击中敌人而无法连环击中敌人呢?平时练习打击拳靶、脚靶随意击中的连击绝技为什么在实战中不能自如运用呢?其实是不明白:不管是沙袋也好还是拳靶也好,其实都是“死物”。和人与人真实对搏是绝对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体育酷玩     
《体育博览》2008,(1):88-89
双面的衣服让你只需要花一件的钱就能穿出两种不同的颜色甚至款式。那么,你是否希望一副眼镜能够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呢?这款新颖的双面眼镜就能满足你的需要。它的镜腿和镜片都被做成了旋转式的设计:镜框采用双框式设计,内框可在外框内进行360度旋转.镜腿也可以通过合页进行180度的旋转。然后再配合内外两面的不同颜色。如此以来.你只需将眼镜内框和镜腿同时旋转就可以得到同样款式、不同颜色的眼镜了。花一副的钱.戴两幅眼镜。  相似文献   

19.
平衡能力在三级跳远技术中是很重要的,运动员要想获得好成绩,必须合理地完成技术动作,也就是需要掌握专项动作的平衡能力,优秀运动员在助跑、单腿跳、跨步跳和跳跃各个阶段中,身体重心变化波动很小,重心波动小将有利于水平速度更好的保持向前,从而创造优异成绩。建议:增加人体躯干部位核心肌肉群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转换训练手段,能更准确有效地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人体平衡机能增龄性变化特点,探索建立新的平衡机能评价体系。研究对象:330名5~60岁城市健康市民。测试样本年龄段的划分除15—17岁和18~25岁各为一个年龄段外,其他均为每5岁一个年龄段,共11个年龄组,每组30人(男女各15人)。研究方法:使用Tetrax平衡仪、闭眼单腿站立测试仪和平衡木测试受试者的平衡机能,运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标准T分法和加权平均型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受试者的平衡机能,并采用离差评价法制定平衡能力评价标准。研究结果:平衡机能指标在05~09岁至10~14岁组增长明显,在18~25岁至46~50岁呈波动衰减趋势,在51~55之后衰减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能较客观而系统地评价人体的平衡机能;在平衡机能增长敏感期和衰减明显期进行干预可更为有效地提高或改善人体平衡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