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的段祺瑞 ,在袁世凯死后 ,成为皖系军阀的首领 ,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 ,依靠武力 ,不仅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数省地盘 ,且以国务总理、陆军总长身份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达数年 ,他的皖系与冯国璋的直系、张作霖的奉系 ,构成北洋军阀内部分足鼎立争夺北京政权的三支主要势力 ,这样一支北洋军阀的重要派系 ,为什么没有被广东国民政府列为北伐的对象呢?  相似文献   

2.
安福系是皖系军阀为了控制国会而组织的一个政团,它是皖系军阀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袁世凯的北洋军嫡系,在袁本人死后,开始分裂为直、皖二系。直系以冯国璋为首,由于冯的乡籍属直隶而得名,皖系以段祺瑞为首,由于段的乡籍属安徽而得名。直、皖两系的分裂及其斗争,袁世凯的死自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为深刻的原因,还  相似文献   

3.
段祺瑞是皖系军阀首领,做过很多坏事。但历史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从民族主义的立场看,他也做过一些好事,是应当肯定的。1914年8月,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进攻青岛。段祺瑞对此极为愤慨,与冯国璋联名通电请缨杀敌。而袁世凯畏惧日本的军事优势,不敢与日对抗。1915年1月18日,日本又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冯国璋率19省军人通电中央,表示:“凡欲破坏吾国领土之完全者,吾辈军人必以死力拒之。”段祺瑞更是竭力主张对日强硬,他个人发电宣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南北军阀、中央和地方军阀的反动统治。袁世凯垮台以后,北洋军阀内部形成了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南方各派军阀集团,在云贵有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两广则有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此外,北方还有晋系阎锡山,等等。他们各自占据地盘,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使  相似文献   

5.
皖系军阀是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后的三个主要派系之一,本文拟对它的兴衰和特点作一简述。一皖系军阀是在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过程中兴起的。 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总头子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死去,结束了可耻的一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成了许多派系,其中最主要的有皖系、直系和奉系。当时实力最强的是段祺瑞和冯国璋。段在袁世凯窃国后长期担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  相似文献   

6.
看一看民国军阀的谱系,虽可大致区分为北洋系和非北洋系,但它们各自可再分类如下:(1)北洋系 不言而喻,袁世凯作为这派的总帅是大军阀,他死后,他在清末组织训练的七个师的师长及其以下的将校上升并且军阀化了.另外,根据它们的籍贯可分为皖系和直系,皖系以段祺瑞为中心,直系以冯国璋为中心,冯死后以曹锟和吴佩孚为中心.皖系都是安徽省人,直系则不全是直隶省人.如吴佩孚是山东人,冯玉祥虽是安徽人却属于直系.(2)非北洋系这里面的人总括来说,就谱系而言情形如下:甲、清末巡防队的统率者或者他的部下将校出身者 奉天军阀张作霖、广西军阀陆荣廷及其部将陈炳焜、谭浩明、莫荣新,广东军阀龙济光就是这一类;而一般以兵卒上升的人、马贼、土匪的首领受招安者们也是此类.乙、清末各省新军统帅出身者,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唐继尧等就是这一类,这些人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期,政局混乱,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依附于不同帝国主义的三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为了维持北京政府地位和全国统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援助"。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和军事的支持下,段祺瑞编练了一支私人武装:参战军。参战军的编练不仅仅凸显了皖系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关系的亲密,更在客观上刺激了段祺瑞武力统一全国的梦想,但参战军的编练也引起其他派系军阀的不满。皖系军阀对于参战军问题的处理上也没有与其他军阀达成一致,最终直皖战争爆发,参战军(边防军)被打垮,而自诩与日亲密的皖系政府也彻底失去了掌握政权的资格。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反直三角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曾与段祺瑞、张作霖结成所谓“三角同盟”,共同进行过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斗争.这种曲折的斗争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产物,也反映了孙中山娴熟的斗争策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地、准确地分析孙中山和他所处的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孙、段、张反直三角同盟萌发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二年初正式形成,第一次直率战争后得到发展.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奉系和直系等三大主要派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加剧了各自支持的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的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段棋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开始寻求新的政治力量作为同直系对抗的同盟者.于是,将注意力首先投向孙中山.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反直三角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曾与段祺瑞、张作霖结成所谓“三角同盟”,共同进行过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孚的斗争.这种曲折的斗争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产物,也反映了孙中山娴熟的斗争策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地、准确地分析孙中山和他所处的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孙、段、张反直三角同盟萌发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二年初正式形成,第一次直(?)战争后得到发展.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奉系和直系等三大主要派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加剧了各自支持的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的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翻阅1918年到1920年的报刊、档案及有关史籍,常碰见“参战处”和“边防处”以及“督办参战处”和“督办边防处”的字样,这是两个临时机构,全名分别为“督办参战事务处”和“督办边防事务处”,它们出现于不同的时期,后者为前者的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于1917年3月宣布对德绝交,8月对德宣战。1917年12月18日,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发布命令,任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为参战督办(该命令公布于1917年12月19日中华民国《政府公报》第692号)。同日,冯国璋还下了一  相似文献   

11.
一战期间,中国对德政策经历中立、抗议绝交、宣战三个阶段,在后两阶段冯国璋态度历经两度转变。冯国璋从调解府院之争的角度出发,由反对抗德绝交转变为赞同绝交;在第三阶段,冯国璋由反对参战到力主参战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相较前者而论,冯国璋后者态度转变更具积极进取色彩。冯国璋态度的两次转变客观上催化了北京政府的抗德绝交政策、对德奥宣战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入主北京政府后,北洋派控制下的中央政权明显衰落。究其原因除段皖系本身实力较弱外,与黎元洪、冯国璋等不合作,统治集团内部一再发生争端也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日本奉行侵略政策,对中国蚕食鲸吞,先制造了一个满洲国,强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接着,又要强占热河、察哈尔、绥远;再制造出一个蒙古国.冯玉祥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组成了抗日同盟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蒋介石等背弃三大政策,要出兵进攻张家口,迫使冯玉祥停止了抗战.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宪草是北洋军阀最后炮制的未及颁行的一部宪法文件,是段祺瑞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又与地方妥协的结果.由于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这部宪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大军阀、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蕴含了一定的现代宪政的精义.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奉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阎锡山基本上是反对三大政策的,双方分分合合,变幻多端。日本投降后,阎锡山追随蒋介石,挑起内战,不听冯玉祥的忠告,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6.
天津武备学堂诞生于我国洋务运动高潮时期,为我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这里曾走出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绍曾、靳云鹏等一大批军政风云人物,还曾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铁路建设人才。李鸿章为兴办天津武备学堂倾注心智。该学堂于1900年毁于“庚子之役”。其兴其亡,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那一时代中国人教育兴国强军之梦的由起与破碎。  相似文献   

17.
1933年的张垣抗战,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以前,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将军冯玉祥共同筹划和组织的一次抗日活动。在王明第三次“左”倾路线的统治时期,中共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能认准形势,和冯玉祥先生及其影响下的爱国将干结成一条局部的国共合作性质的统一战线,促使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建立和张垣抗战的展开。但也同样由于中共党内“左”睡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夫败。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9.
搭上北洋军阀统治末班车的张作霖和他统治的奉系军阀,经历了前后两次结果相反的直奉战争后,走上了权力巅峰。利欲的膨胀,使他将扩张的利爪伸得更远,而日本在奉系军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郭松龄反奉使奉系军阀遭受了沉重打击,也致使奉系内部的矛盾冲突、腐败等问题暴露无遗,张作霖的欲望泡沫最终破灭。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中,晋察冀的戏剧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族解放为内容,以抗战为戏剧创作的题材,宣传党的抗战政策,把艺术的“组织和激励”功能寓于戏剧艺术这种“审美的形式”中,在创造、表演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