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桑子》作为叶广芩的代表作,以其浓郁又独特的京味特征以及广博又启人深思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与研究者。作为京味小说,它和老舍、邓友梅等人的作品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而《采桑子》浓郁的文化味又为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补充了新鲜的能量。  相似文献   

2.
邓友梅 《上海教育》2006,(2A):79-79
评论家发明“京味小说”一词已有多年,我一赢没弄明白其界定标准。我猜除了“用京白写京事”之外,还必须得有点“味儿”,不然怎么叫“京味“呢?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多取材旗人上层。不是九王多尔衮进北京或乾嘉盛世时的贝勒贝子,就是宣统退位废了黄带子砸了铁饭碗的旗主儿们。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化底蕴。光有墨香不算好,这作品还有革命意识、时代特征,可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是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经过革命磨炼,又有了域外生活作参照之后,这才回头审视自己冲出来的那个“旧世界”的,所以看得清,想得深,揭得透。正因为作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唯感情作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过时、陈腐、消失了的一切时,字里行间又剪不断理还乱地流露出认同、怀念的情结。这从社会学、政治学方面说,或许是不宜赞同必须澄清的成分,但在学上恰好成了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使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谢倩 《今日教育》2022,(11):68-70
<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而《骆驼祥子》是老舍“京味”小说的代表。文章不仅体现了北京的风景气候,而且写出了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全面显示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人们往往着眼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个性的缠绕错杂,反而缺少了对文章“京味”的品味,下面我们就文学作品中的“京味”,从不同方面进行一个解读。  相似文献   

4.
作品信息     
正叶广芩推出新作《去年天气旧亭台》近日,"京味文学"代表作家叶广芩推出全新力作《去年天气旧亭台》,该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讲述的九个北京故事,蕴涵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眷恋与追忆。《去年天气旧亭台》由一系列描写北京百姓生活的故事组成,包括《太阳宫》《月亮  相似文献   

5.
“京味文学”作为一种区域文学类型,在既有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拓展.其阐释路径:(一)作为历史文化的错综复杂的京味文学,(二)作为依然活跃在当下传媒中的动态现实的京味文学,(三)作为被研究者命名而成为文学史知识的知识型构的京味文学。  相似文献   

6.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广芩的《采桑子》表现出了和托尔斯泰相似的“贵族情结”。“贵族情结”并非是对传统化的单纯怀恋,而是对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本土化转型的探讨。托尔斯泰开出了无效的济世药方,叶广芩提出了建构本土化新传统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表扬是一种易于使用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笔者曾在《作文评讲:站在表扬一边》一文(《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6期)中称要“旗帜鲜明地站在表扬一边”,“站在表扬一边,就是站在成功一边”。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那些和我一样曾几何时“忘记了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0.
出身贵族的满族女作家叶广芩,在民族身份进入合法范畴的时代中,创作出了具有满族民族特质的“家族小说”系列。在作品中,叶广芩对满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表现,突出满族人在清帝逊位后对政治的刻意规避与沉默,以及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执著坚守。  相似文献   

11.
美味的泪水     
闹钟又失灵了,等我自然醒来时,已经是六点三刻。又要迟到了! “妈,你怎么不叫我起床?”我一边穿衣服一边朝厨房里乱叫。“哎呀,妈妈给你煎鸡蛋,忘记看时间了。”妈妈拉开门,一股油烟味扑面而来。“拜托,你把排油烟机开了好不好?”我一边穿衣服一边抱怨,“这点电费我们家还负担得起,于  相似文献   

12.
在儿童的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我们敞了很多事情,成效却不容乐观。我们规定阅读时间(要家长签字),学生就一边看书一边看表;我们要求主题阅读,学生快捷地下载完毕却不愿多看一眼;我们布置摘抄背诵,学生则煞费苦心地找寻“短小精悍”之句段;我们倡导阅读贵在有悟,学生自觉打开了读后感范文;我们反复宣讲阅读的意义,可许多学生的书包里还是找不出一本像样的课外读物……造成儿童消极应付的根本原因,正是缘于课外阅读的“魅力”缺失。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带着抽泣声的“报告”把我们的目光集中到她的身上。是张明雪,刚刚转到四年级2班的学生。“李老师(她的数学老师),我们跳皮筋,陈一凡捣乱,把我们的皮筋故意扯断了。”她一边说一边晃动着“粉身碎骨”的皮筋。“是吗?你  相似文献   

14.
做人上的矛盾——“言教”与“身教”摄影/杨卫东“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许多父母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让孩子尊重父母,一边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一年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下棋     
在生活中,人们一边在不断地认识“人生”,也一边在不断地评论“人生”。人们就在这“认识”与“评论”当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我们的这片新开的“苑囿”的地角,试刊一篇“评论”。意在把你的思考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深夜里,她坐在一辆大卡车上,就着手电筒的光写作业;她逃课去帮马戏刚卖票……18岁的舍尔比·霍尔姆斯描述了她“杂耍人”的成长过程,并告诉我们她是怎样一边杂耍一边考入牛津大学的。  相似文献   

17.
快乐就好     
王涛 《老年教育》2006,(1):21-21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群年轻人寻找不到快乐,便向苏格拉底请教。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于是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造成一条独木船。年轻人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放声高唱。苏格拉底问:“你们怎么了?”年轻人齐声回答“我们找到快乐了!”这个故事启发了我们:快乐无须寻找,快乐其实源于我们的内心,就在我们的身边。快乐是一种感觉,我们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对快乐的发现和感受。  相似文献   

18.
雪涛的妈妈在一所中学生物实验室工作,她送给我们班一只可爱的小青蛙。我们把小青蛙养在一个大大的玻璃容器里,上面盖着一块四周包好边的玻璃。小青蛙的家还挺宽敞。孩子们建议给它做一块陆地,我问为什么?孩子们说:“青蛙是两栖动物,一边是水,它可以在水里划;一边是土地,它又可以跳上岸休息。” 我按照孩子们的建议,找来了细细的沙土放进玻璃容器的一边,拍打得结结实实,一块陆地建好了。有的孩子风趣地说:“明年春天,我们再给它种点花和草,小青蛙的家就更漂亮了。” “小青蛙吃什么呀?”我的自言自语被孩子们听见  相似文献   

19.
惠特森先生是我上六年级时自然科学课的老师。在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上,他介绍了一种“长翼飞猫”的动物,他一边讲解,一边展示了一个头盖骨。我们认真地做着笔记。接着,惠特森先生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小测验。  相似文献   

20.
岩子 《辽宁教育》2006,(4):53-56
试读 一位身高至少有一米八五、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将右手热情地伸向我们母女:“海尔”。他一边自报姓名,一边将我们引向办公室左角一张椭圆型的会客桌旁。落座之后,我便背口诀似地把一年前在宫森海姆文理中学时说过的那套话,又“重复”了一遭,自然没有忘记“透露”女儿不会讲德语的实情。然而,让我压根儿没有料到的是。海尔先生竟然毫无“折扣”地接受了我们的“求学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