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前在讨论太平天国北伐得失时,有的学者曾以太平军到北方没有马队,无法与清军形成抗衡之势,认为不宜北伐。随着对太平天国北方战场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发现北伐太平军不仅建立了自己的马队,而且在战场还发挥了一定作用。黎仁凯在《北伐太平军在直隶》一文中,提到北伐军的马队创建于围攻怀庆之时,马队在太平军北伐中,特别是在直隶征战中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张守常在《太平天国北伐史》一书中认为,李开芳出奔高唐  相似文献   

2.
北伐太平军“裹胁”问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3年5月13日,太平天国三丞相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部从浦口登岸北上,揭开了以北京为战略目标的北伐序幕。连同后续部队,北伐太平军编队出发时“共有15或13个军,2.5万多人”。至1855年5月31日李开芳部兵败冯官屯,两年中北伐太平军先后转战于苏、皖、豫、晋、直、鲁六省,频繁的战斗使北伐太平军的有生力量不断消耗。  相似文献   

3.
关于太平天国北伐军出师人数,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太平军北伐出征时有十几万人,更多的同志持二三万说。虽然不少资料都说太平天国北伐出兵时只有三千人左右,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持北伐军二三万说的主要依据是倪在田《扬州御寇录》中的一节史料:咸丰三年“夏四月,……是夕,凤翔(祥)、以洸(晃)尽括城中资及妇孺送往金陵,遂掠仪征,纠贼二万为二  相似文献   

4.
《历史档案》2000,(4):42-42
本刊讯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守常先生编著的《太平军北伐丛稿》一书,日前由齐鲁出版社出版。该书计26万余字,集结了张守常先生近20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太平军北伐方面的论文近30篇。其中对太平军北伐中的一些重要史实进行阐述和考实,诸如北伐日志、北伐的路线、定都和北伐的决策、怀庆解围战、进攻天津问题、进攻北京问题、与北方白莲教的关系、北伐军的军数、北伐军的人数、战守高唐及最后在冯官屯的战斗情况,均做了翔实的论述。同时对北伐军重要将领林凤祥、吉文元等及镇压北伐军的清军将领僧格林沁、胜保等人物亦作有持…  相似文献   

5.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不断与清军作战,同时设立有水陆军,与清军转战于陆地以及水上。在太平天国中有一支不大不小的水军,在水军将领中有一位传奇色彩的人物——侯裕田,他指挥的水军在太平天国的战斗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林翼于咸丰五年至十一年任湖北巡抚期间,正是太平军和清王朝在长江中游战事最激烈的时期,他为了加强对湖北的经济榨取和政治控制,到处网罗人才。咸丰九年五月,他奏调户部主事阎敬铭(字丹初)来鄂,委以总理湖北粮台?务的重任。阎敬铭是有名的敛财里手,时人说他“管理粮台,东征之军,赖之以 济。”胡林翼得阎敬铭之助,如虎添翼,使他能竭湖北之全力,和曾国藩通力合作,指挥湘楚军与太平军作战,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巨魁。现公布的这批书信,是咸丰一九年五月至成丰十一年初胡林翼写给阎敬铭的,它对研究当时清军在湖北的军事、经济及与太平军作战的情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件中凡【】内的年月,是编选者根据其内容考证得出的,希读者鉴察。因函件较多,拟分上、下两次发完。  相似文献   

7.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河南,地方官吏纷纷向朝廷申奏告急,清廷朝野震惊,为防北伐军北进京师,清帝急忙宣布北京戒严,并于五月十八日在北京成立京城巡防处,统一调遣北方各省抽调的清军对北伐军进行堵剿,并负责筹划清军所需军械粮饷及探查北伐军的活动等。这方面的史料,在我馆所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中曾有较集中的辑录,近在馆藏兵部——陆军部及户部——度支部档案中,又陆续发现部分有关史料,现予刊布。因文件较长,拟分两次发完,上部分反映清军追剿北伐军的情形,下部分为清政府筹解军饷的内容,可供研究太平天国史参考。  相似文献   

8.
咸丰三年(1853)三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马上组织了北伐和西征。九月十八日北伐军攻至深州,兵锋直指京师。咸丰帝极为震惊,急命恭亲王奕诉、惠亲王绵愉等办理京城巡防事宜,以确保京畿安全。与此同时,为了振作军心,咸丰帝于九月二十一日谕令吏、礼、兵各部,迅将被太平军击毙之文武大小官绅题名加以议恤。本组史料即为当时礼部遵旨奏议自军兴以来清方阵亡文武官绅恤典的清单,现予刊出,以供研究太平天国史及地方人物史志者参考。因篇幅关系,编选者对清单中所列各员议恤部分进行了删节。  相似文献   

9.
咸丰十年闰三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后,至七月,其势力逐渐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遂利用长江各通商口岸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外商人进行物资交易,以补充军队所需,这给清军造成巨大威胁。清廷为了杜绝这种商务交往,一面严密稽察江面上的来往商船,一面通过外交途径,制定种种措施,对外国商船的活动加以限制。现公布的这组史料,选自馆藏外务部全宗总理衙门清档,对咸丰十年八月至十一年十二月间,太平军在长江南北等地之活动及清廷此时的对外商务政策均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0.
洪仁玕(1822—1864)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族弟,1851年金田起义时,他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后来在广东组织起义失败,便逃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6年。1859年6月他从香港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当时正值太平军由胜转衰的危机时刻,他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第二号人物。到天京后,洪仁玕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洋,实行建工厂、开矿山、  相似文献   

11.
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逐渐壮大。据史料记载:是年1月12日,"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检点黄玉昆、李开芳、林凤祥、指挥罗大纲等以地雷炸塌武昌文昌门城墙,占领武昌城,全歼清军6000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总兵王锦绣等文武官员败死"[1]。太平军队伍增至50万,声威大震。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进入南京城,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自此,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12.
徐伟民 《历史档案》1998,(4):96-100
太平军当年曾组建过一支庞大的马队,其投入的人(马)数量多时竟达两万余众;在北伐、天京破围战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太平军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劲旅;太平军马队与清军、湘军在北方大平原、两湖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鏖战冲杀,开创了近代史上敌我双方马队大规模捉对撕杀的先例,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代为步、骑协同作战提供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战例.  相似文献   

13.
清同治元年以后,因时局变化和对太平军作战形势所迫,清王朝中央政府决心采用“借师助剿”的手段,公开联合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军。当时列强之一的沙俄不仅向清军输送武器、禁止俄商船只接济太平军,还直接派军舰到上海参与镇压行动。本组史料反映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政策的变化以及沙俄等西方列强以“助剿”为名,行侵华之实的罪恶行径。现刊布的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筹办夷务始末清本等全宗档案,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一书所未载。  相似文献   

14.
咸丰三——八年(1853—1858),林俊等在福建掀起抗清斗争浪潮,他们杀贪官,占城池,使清军穷于应付,客观上起了支援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中,选出有关咸丰三年清政府镇压林俊等抗清斗争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852年4月5日晚间,“大雨倾盆,雷电交作”,太平军由永安东路突围。第二天,清钦差大臣赛尚阿命令清军前堵后追。4月7日,乌兰泰、向荣在龙寮岭追及太平军后卫部队秦日纲军,迫使其在不利地形上会战,歼灭太平军将士、家属二千余人。4月8日,太平军同仇敌忾,在大峒谷地伏击清军追击部队,阵毙四总兵,歼敌约三千人,为秦日纲部复  相似文献   

16.
1853年3月19日,即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太平军这支我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这一革命运动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遂于5月20日写了这篇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页)的国际评论。评论热情地称道太平军起义为“一个强大的革命”,并且精辟地论证了这一革命的起因及其对欧洲各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此稿投寄美国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1985年第2期,刊载了崔之清同志的《太平军进军桂林决策的形成与实践考略》(以下简称《考略》)一文。认为1851年太平军攻克永安,至次年突围北伐时,并没有攻取金陵为都的计划。进军桂林的决策,也是1852年“4月13日在荔浦县境由洪秀全、杨秀  相似文献   

18.
小刀会与“太平通宝”上海小刀会在1854年7月(咸丰四年六月),铸造了“太平通宝”背日月文或“明”字钱(见题图)。这种钱,一方面表明小刀会政权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又以日月为“明”,标志它“反清复明”的宗旨,这一点与太平天国志在建立新政权有别。关于背仰月文“明”字钱,《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一书认为系洪秀全所铸,并说“天王以指甲痕印钱上”把月文说成是洪秀全的指甲印,这是一种趣味性的臆想,不能作为事实。小刀会原分两个流派,一是白莲教系统,由大刀会演变而来;一是天地会系统,作为支派建立于厦…  相似文献   

19.
宜兴于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攻占,至同治三年(1864)清军克复,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惨遭战火荼毒洗劫。宜兴克复后,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恢复有关的诸项善后工作,虽然地方政府有督促号召之举措,但具体的实施与推进,却离不开具有丰富政治经验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地方文人。他们的一系列作为,显示出传统势力仍有极高的权威与能量,区域社会仍能保持一种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20.
清后期江南织造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江南三大织造局却仍以原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形式生产。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的战争,江南织局才从织造格局到生产规模、从生产形式到织造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以往有关论著似未曾涉及,以致于常有论者将江南织造前后期的生产情形互相混淆。今略作探述,敬请行家指正。一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南京,江宁织局生产完全停顿,织工四散谋食他方。咸丰十年、十一年,太平军先后占领苏州、杭州,苏杭两地织局又先后被迫停歇。在战争中,江南各织局几乎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