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是科技资源流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补的过程。本文通过已有研究和基本假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投入产出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目标成果和提升路径,提出应遵循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对科技创新资源加权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建议:完善综合管理机制,形成大湾区科技合作一盘棋;改善科技合作环境,促进科技资源有序“流动”;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优化大湾区科技合作布局,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世界发达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比较优势和不足。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要素的基础上,基于一般系统模块论构建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模型,系统分析了各模块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关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对其科技创新体系协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选用耦合模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09年至2018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子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序参量优于金融创新序参量;且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序参量、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高度融合,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5.
为客观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主体、人才、投入和产出等关键要素入手,通过人口、经济、企业注册、专利、论文等多源数据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增速明显,拥有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肩甚至赶超世界一流湾区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科技创新主体、人才、投入、产出等关键创新要素方面的短板愈发凸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障碍。对此,建议从推动协同创新、夯实人才基础、加强研发投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10-2019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从整体看,两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的序参量要明显优于金融创新的序参量,且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已实现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各城市科技创新序参量、金融创新序参量及其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城市如香港、深圳、广州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非核心城市如东莞、佛山、惠州、珠海、中山之间逐渐出现分层现象,其中江门、澳门、肇庆3个城市的差距最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分别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联动体制,各核心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发挥"领头羊"作用,各非核心城市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用经济增长推动金融创新,最终有效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9年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科技创新协同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协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第二,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机制系统,同时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第三,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临近特征.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系统又全面地研究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将给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深入剖析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发挥港澳专业服务优势、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孵化、促进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创新链与创新网络,从创新链的纵向过程联系与横向区域网络联系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基于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9+2”与外部30个省份的专利转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负二项回归、引力模型等实证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外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扩散能力增强;(2)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的外部联系强于内部联系,对外需求大于对外供给,主要城市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内外功能不同;(3)基础研究溢出能力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对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各个环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指数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创新各个环节影响表现为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校企网络的技术开发环节表现为正相关,在企业网络的产业转化环节是负相关。基于城市创新网与创新链协同关系的短板和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以“强链与补链”为着力点提升创新链协同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其科技、金融、产业发展在国内均处于前列。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创新要素汇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策源地。高校科研效率的高低对于大湾区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考虑,采用DEA方法,首先,从整体上测算2016-2019年高校的科研效率,然后,分别对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效率水平达到1.393;高校之间科研效率存在差异,且差异水平较大。基于此,为提升高校科研效率,应完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转变科研理念,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3.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双重大背景下,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16-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结果 表明:整体上看,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效率水平达到1.393;具体来看,高校之间的科研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成正比.基于此,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提出应完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转变科研理念和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大科学装置的“高密度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体”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布局过于分散,并且,中国大科学装置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与当前以“城市群”、“湾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不符。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探索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湾区城市群合作的大科学装置投资和管理模式,基于大科学装置整合多项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基于大科学装置构建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全球经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恢复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涵和政府功能的梳理,从科技发展战略、支持尖端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直接推动企业实施创新创造和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化管理等5个方面总结德国建设欧洲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并阐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启示,即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长久动力;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大平台为抓手,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扶持,避免过度市场化;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布情况,采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提取关键词,挖掘出文本隐含的研究主题及重要性程度;结合动态主题模型(DTM),分析不同主题内容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粤港澳相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经济合作、协同治理、人才培养、环境保护、产业升级、旅游与文化六大方面。其中,经济合作和协同治理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是今后主要研究趋势,且相关内容呈现不断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珠三角城市的创新绩效,根据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先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各城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再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大湾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珠三角部分城市依然存在创新资源配置无效的情况;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后,珠三角城市的创新绩效提升了0. 131个单位,说明大湾区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珠三角的科技创新;不同的科创环境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SFA随机前沿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2017年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技术创新效率的波动原因,进而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如产业结构、金融规模和政府规模等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湾区总体上技术创新效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广州、东莞地区最接近生产前沿面,深圳地区增速最快,珠海、澳门地区显著低于湾区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会降低湾区技术创新效率;金融规模对湾区技术创新效率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政府对湾区技术创新效率贡献度不足。  相似文献   

20.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在科研管理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坚持一国之本的同时应善用两制之利,在党中央进行“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并融合适用香港科研管理制度,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以科研管理制度的协同创新促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灵活而不失严格,助力香港众多知名高校取得了世界闻名的科研成就。基于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应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协同创新,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办法,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科研资助的价值、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