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前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为研究对象,从数字经济视角分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效应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立足于大湾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我国“十四五”规划所倡导的推动深度融合的战略导向,在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两业深度融合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两业融合和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大湾区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相比于港澳两地和中心城市,对珠三角地区和外围城市的两业融合的影响更大;扩大市场需求从而引发质量变革是数字经济驱动两业深度融合主要路径,起着提升两业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作用。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从实施动态化和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建立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的进程等方面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两者间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且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推动要高于先进制造业对其的拉动。  相似文献   

4.
在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两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政府政策、产品研发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等四个因素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规律,将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融合动因入手,从专业服务分工、技术发展与创新、企业竞争力提升、用户核心需求4个方面对两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动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过程并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即初步互动阶段、深度合作阶段和全面融合阶段。归纳总结出影响知识密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影响因素,即互动融合基础因素、互动融合条件因素和互动融合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如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加强知识技术的人才储备、鼓励装备制造业服务环节外包以及加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等。  相似文献   

6.
张灵  董阳 《今日科苑》2021,(12):70-81,94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先试先行,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两业融合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两业融合发展推进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市场萎缩、新冠疫情蔓延的外部环境下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激烈角逐中,如何促进产业间配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  相似文献   

7.
构建两业融合((1))缓解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资源错配指数和两业融合度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两业融合能缓解物质资本错配和人力资本错配,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两业融合的资源错配效应存在明显的资源配置状态异质性和制造业行业异质性;(3)两业融合可通过要素流动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间接渠道缓解资源错配。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洁  张旭梅  但斌 《软科学》2010,24(2):75-78
以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关联为切入点,提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分析了三种融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伟庆 《今日科苑》2010,(16):77-78
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制造业企业活动的外置又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推动二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产业融合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本文在分析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意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层次,并提出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投入产出表用制造业向服务业渗透的程度衡量制造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分析服务业制造化对整体服务业以及四大服务行业绩效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服务业的产业绩效与制造化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此外,城市化率、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都对四大服务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行业竞争程度对金融保险业的绩效却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子系统的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灰色关联与CRITIC方法而建立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上海市2006-2015年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上海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在近年来提升显著;而复合产业系统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受限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及产业间多方面深度融合的欠缺,导致两者产业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无法进一步有序耦合,产业协同化进程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15.
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0,自引:1,他引:90  
陈宪  黄建锋 《中国软科学》2004,46(10):65-71,76
本文从分工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在探讨服务业增长、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关系,并研究了近年来二者出现的融合态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在将高端服务业(S)、先进制造业(M)、生态环境(E)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下河北省SME系统匹配发展水平及作用类型,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把SME系统看作共生系统,引入匹配理论,基于产业匹配内涵构建SME系统匹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Lotka-Volterra模型测度河北省SME系统匹配发展水平、分析3个子系统互动匹配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9年河北省SME系统的综合效用函数性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从拮抗匹配阶段向高度匹配阶段转变,动态匹配度由弱转强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两两系统之间互利共生,相互支撑、协同促进。提出河北省SM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找准促进系统整体匹配发展的核心要素,探索适合本省产业匹配模式,实现各子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产业分工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无疑是解决我国制造业陷入低谷和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第一部分指出了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之后与美国数据相较、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找出不足,最后就如何促进二者的互动融合提出了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区位熵理论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苏、沪、浙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分别进行计算,并测算了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数据表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苏浙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集聚水平略逊于江苏省和浙江省;苏、沪、浙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随年份增加大致呈递增趋势,说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即制造业的选址倾向于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知识链模型构建关键在于建立交互性学习平台,交互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在知识链中传播、扩散、转化、创新、应用和反馈的无限循环.基于知识链构建的视角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互动与融合应加强组织建构、文化创新、激励约束以及技术支持等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运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就上海、浙江和江苏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和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向联系超过了部门平均水平,后向联系则低于部门平均水平;而浙江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相对比较弱,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最后就各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相应对策,强化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并应加强长三角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