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广东科学中心采取"馆政""馆企"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跨专业/行业协同攻关和深度合作,构建"设计+管理"双主导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全球首个"四品一械"等3个新的科普体验馆,研制一批互动式、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展项,让人"耳目一新",受到观众热捧。基于广东科学中心的实践,聚焦科普协同创新的痛点难点,分析科普协同创新的实践意义,探讨科普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提出科普协同创新是推进科普创新的重要范式,将有力推动科技馆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际众多科技馆在展厅内设立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的做法与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融合的趋势相契合,对尚待破题的“如何更有效地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因此,以日本科学未来馆驻馆科研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项目设置背景、申报、入选特征和成效等方面展开基本梳理与归纳,总结得出其主要两大经验做法分别为采用自下而上的实验室建设协同模式和基于实验室功能拓展的路径设计,形成多方合作的横向合作关系网络和科学传播网络,并通过科学教育、传播和创新层面的功能拓展营造全民参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由此结合我国情境讨论设立驻馆科研项目的可借鉴性,提出争取更多资源设立科普科研融合实验室项目、协同推进多方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科普科研融合项目评估机制等策略,为发展和全面提升依托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社会化大科普背景下,不同行业、领域的科普呈现需求旺盛与高质量发展不匹配等难题。针对新能源汽车展示互动体验难题,广东科学中心开展新能源汽车科普体验馆展示技术研发与实践,形成具有可视性、互动性、体验感和传播实效的新能源汽车系统综合科普体验,成果在新能源汽车科普体验馆展示技术研发与实践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挥昌吉州科技馆(以下简称馆)科普宣传教育主阵地,昌吉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科普轻骑兵”、科普大逢车“流动科技馆”的功能作用,突破部门管理体制障碍,实现“馆、队、车”合作,整合科普资源,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经州科技局,往上科协同意,州科技馆,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协商研究达成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5.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科普作为创新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翼,区域科普工作也需协同高效发展。本文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长三角、成渝地区四个重大区域为评估对象,以2015—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省级数据为面板,从科普资源密集度和科普资源利用度两个层面建立区域科普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分析影响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专业化促进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07,(6):28-29
“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是中国科协实施的,旨在扶持、丰富地方中小科技馆展教内容,以期“推进科普资源共享,提升各地方馆的科普展教能力”的一项科普资源共享项目。目前,我国有中小科技馆约200座,但大部分存在展品匮乏、展示内容不足、展览研制维护水平有限等问题,影响了这些科技馆科普展教功能的发挥。为转变这一状况,中国科协设计并实施了“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科协从2005年底起资助和扶持地方中小科技馆开展科普展教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云南科技管理》2004,17(5):i008-i008
云南省科学技术馆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畔,占地4.8公顷,拥有科普展馆面积9750m^2,配套有餐饮、住宿、会务等设施。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省级科技馆,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发挥科普功能,举办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展览、科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云南省公众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省科技馆是云南省重要的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交流中心和生产资料阵地、科普宣传窗口,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生产资料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8.
建设科技馆体系是新时代创新科普机制与渠道、强化相关科普设施、培养科普人才、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遂宁市科普工作逐有成效,科技馆体系雏形初现。在此基础上,遂宁市于2018年全面启动市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本文基于遂宁市现代科技馆体系的现状分析,探索影响遂宁市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科最科学素质、科技馆这三个概念人手,阐述它们之间关系,深入分析发挥科技馆科普重要阵地作用,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科技馆作为科普重要阵地是科技馆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进步、公众科普.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科技馆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要转变观念,贴近生活,让科技馆生动起来;要创新载体,激活效应,让科技馆流动起来;要做强品牌,共享资源,让科技馆舞动起来,推动科技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公众对科普事业的需求,进而推动了科技馆建设的大发展。当前,我国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普场馆建设高潮,特别是自国家把“有没有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馆”作为文明城市评选的一项硬指标后,一大批科技馆正在兴建、改建和扩建。但是,我们有时在科技馆的公益性事业定位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钟燕凌 《学会》2014,(5):61-64
本文以福建省科技馆为例,探讨一种基于馆校结合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新模式,即通过将科技馆资源与学校科学课程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将科技馆的科普资源送到学校、送到学生身边,从而实现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技馆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科技馆的科普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科普法》的出台更为科技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国内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普遍没有受过科学传播和大众教育专业的专门培训,对科普展品的科学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多科技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科技馆专业人才缺乏导致科普展品雷同、方式单一等问题。科技馆事业的兴旺发展与科技馆人才队伍缺乏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科技馆发展的瓶颈。科技馆经营与管理、展教功能的发挥、讲解辅导水平的提高、科普展览的设计、展品的研发与创新、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宣传、观众市场的开拓等,都离不开人才。科技馆要发展创新,培养与科技馆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员工队伍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作为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以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其他社会化科普教育活动为职责,具有公共空间优势的[1]科普机构,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类公共资源,积极主动与其他科普载体寻求合作,搭建社会化科学传播的交互平台。科学传播被认为是科学普及的一个新形态,是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一个扩展和延续,强调互动和内容形式的多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绍兴科技馆积极构建青少年科普工作新组织网络机制,发挥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和校外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全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健康发展。绍兴科技馆因此先后被命名为“绍兴市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5.
引导公众科学理性认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应急科普的主要目的,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应急科普工作的考察,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视角,按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理念,总结分析应急科普工作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开展应急科普的建议以及推动社会治理协同化、高效化、社会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21,(1)
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生活日益交融的当下,青少年的科普需求日益高涨。与学校实施的科学教育相比,博物馆、科技馆、科学探索中心等场馆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研学旅游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馆校合作方式,也是广受青少年青睐的校外集体教育活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研学活动存在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该文主要分析国外研学典型案例,列举其在活动设计方面的亮点,希望对提升研学课堂传播效能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浩 《科技风》2023,(31):7-8
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寓教于乐”为理念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然而,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和学校科学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也为两者整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科学课程和科技馆科普活动两方面的整合路径,在科学课程中进行充分的融合,不仅能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6月7日上午,由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同主办的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正式启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四川科技馆等承办单位,特邀专家、媒体及参赛学生代表  相似文献   

19.
短讯     
《科协论坛》2013,(8):38-38
北京开展"2013年信息科普进校园"活动。为了推动延庆县数字科普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北京市科协信息中心分别向该县科技馆、第五中学赠送了科普展板和科普书籍,并邀请专家作了"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多媒体作品的设计"等科普讲座。  相似文献   

20.
李翠亭 《科技风》2023,(13):130-140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文化建设,科普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推进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理层面,科普文化产业是跨学科发展的产物,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注入更多科学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扩容和创新。在实践层面,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是构建科普新格局、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在媒体领域、民生领域、科普领域和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赋能作用,重塑了科普生态的方方面面,为科普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科普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需要“政、产、学、研、用、媒”各界协作的合力。开发规模型科普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普发展的创新路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应然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